1.如果出现动摇基础假设的关键技术革新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直被作为套路用来讽刺自命深邃的人类哲思。这句看似苛刻的表白背后,实际上是由于出发点不同而造成的对世界认知的根本性差异。具体来说,在全知全能的上帝眼中,我们称为“世界”的地球无非是其一时兴起的游戏,其所看到的世界及由此生发的对世界的认知,同方方面面都被限制的人类面对世界时的认知怎么可能会是一样的呢?人类对于一切的认知都是基于其有限的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所产生的,自身能力的不足几乎是人类面对自身以外的世界时最先体会到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抽象而来的对“有限性”的认知则迫使人类以如今称之为“理性”的方式思考。在本书第三章,我们就会针对现代政治学和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理性人”,透过鲁鲁修的悲剧故事来演绎政治学和经济学制造人性假设的原因,通过“殊途同归”的逻辑推演向公众传达“假设不等于事实”这些最基本的学术常识。
这种“有限性”在被带入政治经济学中之后,直接被现代政治经济学表述为“资源的稀缺性”[9] 。虽然曾经被称为“家计学”的经济学及如今被表述为“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理性”的诞生都是源于“资源稀缺”的威逼 [10],但是将这种现实物质世界中必须面对的情境作为学科构建的基点,则成就了各门现代社会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承认和正视了“资源稀缺”这一初始条件,才使得穷究“应然”的各个社会科学将研究转向了“实然”,并摸索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精确契合点 [11]。
同经济学专注于核心家庭延续和再生产的家计学朴素的出身不同,政治学从一开始目标就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12] 。在政治学发源地的古希腊,政治本来就是一项只有从私人家庭领域的生存活动中解放之后才有可能从事的公共领域活动,是真正把人同其他生物甚至奴隶们区分开来的关键活动项目 [13]。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在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之初,虽未对“资源稀缺”做出明确的表述,但却是基于对“资源稀缺”的感知而行动的。即便政治学本来就预设了从生存繁衍中解放出来,但也仅仅是在一个核心家庭的支持下,一定程度上使作为家主的一个男人摆脱了与生存繁衍相关的“资源稀缺”。而其在实际政治活动中,依旧受到方方面面的“资源稀缺”的限制,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扰东西方先哲的迷思,即“向第二等好的‘理想国’妥协”的根源所在。
既然诞生于“资源稀缺”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尤其是以“资源稀缺”假设为起点的现代政治经济学,以解决人类世界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14],生成和发展出了一系列适用于当今人类世界的理论,那么,如果我们改变了“资源稀缺”这个起始假设呢?如果人类世界发生了可以使人类在极大程度上摆脱“资源稀缺”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革命呢?那时,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该如何应对?也就是说,在万一真的实现了这一可能性的未来,我们的政治经济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