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服务操作流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习总书记曾经多次明确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2017年)“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014年)“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2014年)

残疾人就业并不仅仅是解决其生存问题,而是要实现其自我的人生价值,这才是残疾人朋友们中国梦的深层次体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会渴望得到更高层次的满足,因为高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能够最有效、最完整地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就业对于残疾人来说,早已超越了基本的生理需要,能够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工作能让他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可以和不同的人群进行交流,在社会活动中得到爱和归属感。通过工作的成就,得到社会的尊重,寻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因此,在本书中,编者们给予残疾人支持性辅导人员一个全新的定义:残疾人支持性就业辅导(或辅助)人员是指通过对残疾人提供持续性的指导、训练、协助,帮助其在融合的环境中实现竞争性就业和职业发展,使其达成身心调整、自我成长、社会化融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在专业服务机构中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这个定义有些特殊的意义。首先,和一般的就业工作人员不同,残疾人支持性就业辅导人员的工作任务是长期的、持久的、特殊的;其次,残疾人支持性就业辅导人员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保障性就业,更是在融合环境中的竞争性就业;再次,就业并不仅是唯一的目的,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就业让残疾人朋友能够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些意义,都是过去从未明确提出的。

中国残联为了更好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支持性就业辅导员培训和支持性就业服务工作,为了更好地使这项工作能够做到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组织专家编写了一套关于支持性就业辅导员服务工作的系列教材。教材从政策理论、操作流程、实践探索的角度进行科学概述,为各地开展培训和服务工作提供统一性、规范性、操作性的标准。为了加强支持性就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增进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提高支持性就业服务效率和质量,中国残联紧密结合我国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先进理念、成功实践等,组织专家制定了支持性就业辅导人员工作规范,对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指导工作目标、工作范围、内容、要求等进行梳理和明确的界定。要求从业人员要结合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服务专业化建设,全面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方法,适应残疾人和用人单位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中重度残疾人及智力残疾人属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率远远低于残疾人总体就业水平。现实中,很多残疾人的就业意识和愿望正在觉醒,他们期待通过不断的努力,实现与健全人一起的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就业。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质,一些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了。这个群体亟需得到适当的、科学的支持,也需要更加以人为本,探索出新的理念和方法。

传统的就业模式往往聚焦残疾人的“能力”不足,采用“职康”概念,他们多数在庇护性场所参加简单劳动,以期提升能力,然后再走向社会,效果不很理想。因此,需要从思维方式上进行彻底转变,“换一个思路”应运而生:以“安置加培训”来替代传统的“先培训,后安置”。

一种从全新的视角出发,通过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一种不同以往的就业服务模式——支持性就业,颠覆了“慈善”、“医疗”等传统模式,走向唯一正确的“社会模式”。社会模式首先强调工作是“权利”,一个人只要有就业意愿,就有工作的权利;而体面的工作,是实现权利和有尊严的生活的基础,也是“权利”实现的衡量标准;在此过程中,需要得到适宜的“支持”,支持策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ICF(关于功能、残疾和健康的国际分类)理论框架。支持性就业就是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和步骤,使残疾人更好地实现融合就业。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理论,善于发现这部分群体的潜能,支持性就业就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残疾人可以在竞争性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拓人脉资源,并从中获得较高的薪酬。整个社会可以摆脱庇护性慈善救助方式,政府也可以大大提升资金投入产出效率。因此,我们要尽可能调动一切资源要素,包括残疾人本人的赋能、家庭的支持态度、雇主的接纳、社会爱心机构的支持、政策的扶持等,从而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形成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为残疾人打造完整的、全方位的有机“支持”系统,使其融入到社会大家庭里来。

残疾人支持性就业辅导人员支持残疾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中国残疾人生存权、就业权、平等权、发展权的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残疾人的人权保障。

教材编写委员会

二○一八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