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父女连心
正月里,玉晓和树旺一起盘算着往后的生活。
“日子过得真快,辛颖下个月就一岁半了。等到夏天,一大家人都挤在一个房间太热了,我想让辛勤和辛静去西屋睡。”
“也好。”
“还有,辛明三岁多了,该有些男孩子的玩具了,你抽空给他做些陀螺、木剑之类的玩具。”
“那还不简单,一会儿我就做。”
“我在想,咱们下一步是不是该考虑买个大一些的院子了?现在的这个院子实在太小了,用不了几年孩子们都长大了,到时候就住不开了。”
“是啊,我也发愁这件事呢。但要买大院子,哪有那么容易?现在咱们能解决温饱就不错了。买大院子估摸着没有一千块钱下不来,咱们到什么时候才能有那么多钱啊?”谈到这个话题,树旺不由地焦躁起来。
“树旺,你先别急。不论做什么事情,干着急一点用都没有。咱们要多想想办法,一步步地努力,一点点地积攒,心愿总会达成的。
“先说眼下的吧,辛勤七岁多了,今年也该上小学了。”
“那家里怎么办?辛静身体弱,她哪照看得了辛颖呐?”
“爹、娘,我今年不想上学,明年和辛静一起上吧。”懂事的辛勤插话了。
“这哪行?明年你在班上年龄就偏大了。”玉晓表示反对。
“娘,没事的。辛静身体不好,我们两个同班,我正好可以照顾她。”
“既然辛勤愿意,那就这么着吧。”树旺迫不及待地拍板了。
玉晓此刻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但内心始终觉得这样做有点愧对辛勤。
初夏,玉晓安排辛勤辛静到西屋去住了。
之前,由于担心孩子太小,全家一直挤在一条炕上睡觉。那时,玉晓特意让体弱多病的辛静睡在炕头,以便半夜醒来,一伸手就能摸到辛静的额头,总怕辛静半夜出现什么病症。
现在,她依旧担心辛静的身子骨,每天半夜总是要过去看一遍才放心。
这年秋后,母亲来玉晓家小住。
言谈之间,母亲说出了她想做的事情。
“这么多年,你爹除了每年过年给我寄五块钱,其它的事一概不管不问。我写信给他说我有关节炎,他才肯给我寄点膏药和药丸。我想去天津找他讨个说法。”
“娘,你和爹已经离婚了,就不要再牵扯了。再说,你自己过得不是挺好的吗?干嘛总是指望别人?”
“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我当年嫁给了他,他就应该养我一辈子。”
“娘,你这是又听谁搬弄是非了?”
“村里的你那些婶子、大娘都这么说。”
“娘,做人要有主见。生活终究还是要靠自己的。”
“靠自己?你看看你自己,靠自己过得是什么日子?家里穷的叮当响,一辈子都翻不了身。”
玉晓被呛得差点背过气去。
明明是母亲把自己往火坑里推,现在她不但不心疼自己,竟然还能说出如此伤人的话来。
自己到底哪辈子做了孽,摊上这么不明事理、不辨是非、稀里糊涂的娘?
母亲还在念叨着去天津的事。
玉晓气归气,但母亲的事却又不能不管,“娘,那你去天津有什么打算?准备怎么做?”
“我去跟他吵,跟他闹!”母亲一向说话直来直去,做事不管不顾。
“娘,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先代你去一趟天津,看看爹那边的情况。或许爹也有他自己的难处呢?”玉晓委婉地说。
“他们城里人每个月至少都能挣几十块钱的工资,比咱们乡下人一年到头的分红都多,他能有什么难处?”
“哪的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咱就说城里人吧,每天一开门,柴米油盐,哪一样不需要钱买呀?不说这些了,还是我先去一趟吧。”
玉晓知道,母亲其实就是嘴硬,真要让她去,她还是畏惧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玉晓也很想知道父亲生活得怎么样。是时候去看看父亲了。
主意拿定,玉晓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诉说心中的思念之情以及想见面的迫切心情。
很快,父亲回信了。信中表示,欢迎玉晓前往,并告知了详细的乘车路线。
玉晓安顿好孩子们。辛勤辛静由树旺照顾,辛明辛颖委托母亲照看。
冬日的一个早上,玉晓打扮得齐齐整整,带着提前准备好的家乡特产小米和红枣,忐忑不安地上路了。
一周后,玉晓从天津回来了。
她向母亲详细讲述了这一趟天津之行的经过。
“娘,爹见到我很高兴,本想带我到处走走看看,但那个阿姨防范得紧。爹刚要带我出门,阿姨使一个眼色,马上就有两个儿子跟上来,一左一右,如同两个保镖,形影不离。爹连想和我单独说句话的机会都没有。最后,还是我跟爹说,‘爹,我初来乍到,不知道厕所在哪,麻烦你带我去吧’,才摆脱了那哥俩,跟爹说上了几句话。”
“我就知道那许氏不是什么好东西!”娘恨恨地说。
“爹很关心你,问你和玉容的情况,我都一一说了。娘,爹过得也不易,他的工资要全部上交,只能以吸烟为借口要点零花钱,来贴补你和奶奶。我回来的时候,阿姨竟然连一点回礼都没有。这些东西还是爹送我上火车前买的,咱们要多体谅他。”
“我这辈子算是让老刘家给毁了。”母亲唉声叹气。
玉晓无言地摇了摇头。
来年开春,玉晓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信。信中除了日常的关心、问候,父亲还说:知道你家里没有自行车,我决定为你置办一辆。只是你不要着急,我会分期购买自行车零部件,给你寄过去,估计有两年时间,就能买全所有的零部件。到时你让树旺攒起来,家里就有车骑了。这是我作为父亲的一点心意。
玉晓这才想起去天津时,父亲曾问过自己有没有自行车。看来父亲心中一直还在惦记着自己,想方设法想帮助自己。
过了几日,玉晓收到了从天津发来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个自行车车把。
她没有过多激动,而是凝望着崭新的车把感慨万千。
生产队开工了。
辛勤和辛静都已经上学了,家里就只剩下了四岁的辛明和两岁的辛颖。
鉴于两个孩子太小,玉晓在出门前不得已锁好正屋房门,晾好白开水放在屋外,并叮嘱两个孩子在院子里玩耍,渴了自己记着喝水。
进入八月,玉晓再一次收到了父亲寄来的包裹,是一条轮胎。
“树旺,爹为了让咱们攒自行车,不知道在如何省吃俭用,为难自己呢。我想给爹写封信,叫他以后不要再寄了。你看行不行?”玉晓以商量的口吻说道。
“那已经寄回来的怎么办呢?”
“和供销社或者收购站联系一下,看看人家收不收,咱们出价可以比他们的进价低一些。我真的不想让爹再这么辛苦了。”
“那好吧,我回头联系一下。”
决定已出,玉晓如释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