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摄影教程(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摄影简史

现在的小孩都知道怎么拍一张照片,尤其是使用“傻瓜”照相机,一按快门,曝光、对焦和闪光都不用你操心,都给自动化了,并且可马上见到影像。但这看似容易的一瞬,却花费了几代人170年的心血。

让我们回头看看摄影成长的道路吧。

摄影的基本原理,主要来源于针孔成像的物理现象。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先哲墨翟在《墨经八条》里就记录了他看到的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形成的投影,提出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图0-12)。

图0-12 小孔成像原理示意图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艺术家达芬奇根据小孔成像原理绘制出绘画暗箱草图,17世纪欧洲画家又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造了绘画暗箱(Camera),暗箱把外界景物折射到箱子里的玻璃板上,画家就按此勾描景象的轮廓(图0-13)。小孔绘画暗箱虽能成像并在绘画领域得到应用,但它也有缺点,即不能解决影像亮度和清晰度之间的矛盾。于是,安装有简单玻璃透镜的绘画暗箱随之出现了。

图0-13 画家们利用装有镜头的暗箱绘画

但这样描绘风景毕竟很慢,很费时间,许多人从此想到用科学方式来记录暗箱里的投影,就促使一大批科学家和艺术家研究感光留影的材料和药品。在18世纪,欧洲各国的科学家、画家围绕摄影术的发明进行了各种实验和探索,终于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有了重大的突破。

1826年,法国人N·尼埃普斯找到了一种能感光的材料白沥青,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照片《窗外景色》(图0-14)。由于白沥青感光极慢,拍摄一张照片至少要8个小时,无法应用于日常生活。

图0-14 窗外景色(尼埃普斯 摄)

10年后,法国画家路易斯·达盖尔改用涂银的底板拍摄(图0-15),然后再用汞蒸气熏烤和苏打水浸泡,很快就能显示出拍摄的景物,并凝固在银版上。19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和艺术学院宣布: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为国家重大发明,并授予帝国勋章。后来,全世界就把这一天称为“摄影术诞生日”,至今已有170年。尽管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似乎比较简单,但毕竟是人类摆脱手工描绘,记录逼真图像信息的开始,确实是个划时代的进步。

图0-15 (a)达盖尔和他的照相机

图0-15 (b)达盖尔摄影室

与此同时,英国人塔尔博特发明了从负片到正片的卡罗式摄影法,奠定了现代摄影术的基础,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附有照片插图的书——《自然的画笔》。法国的贝亚德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曝光时间长达1小时的实验,在相纸上获得了正像。英国的赫谢尔爵士对摄影术的发明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对摄影术语进行了规范。

自从达盖尔的摄影术诞生后,摄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感光材料和照相机两个方面。

一、感光材料的发展进步

发明于19世纪50年代初期的火棉胶湿版工艺,解决了最初银版法麻烦的弊端,使更多人走入摄影领域。在差不多整整20年时间里,火棉胶摄影法一直是唯一的实用摄影方法。到了19世纪70年代,人们又用明胶代替火棉胶,发明了更方便的摄影感光材料。它使摄影者在每次拍摄前,不必自己准备感光材料,而且摄影曝光时间大大缩短,使手持相机拍照成为可能。

明胶干版广泛应用之后,人们又发现玻璃片基的明胶干版笨重、易碎,便开始寻找一种既比玻璃板轻又易于弯曲的材料作为片基。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19世纪80年代年美国柯达(KODAK)公司创始人G.伊斯曼发明了采用赛璐珞(一种硝化纤维素塑料)片基的软质胶卷。柯达黑白胶片能盘卷,感光性能强、银粒细、影调丰富,曾风靡全球,10年后,全世界约80%的胶卷都产自柯达公司。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纷纷效仿生产感光胶片。由于赛璐珞片基极易燃烧,安全性差。1930年,人们改用醋酸纤维作为片基。醋酸纤维不易燃烧,被称为“安全片基”,一直沿用到今天。

就在人们发明黑白感光材料的同时,有少数人开始了对彩色感光材料的研究。19世纪中叶,英德法美等国的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彩色摄影,希望能用胶片把大自然的色彩记录下来。

世界上第一幅彩色照片,是由法国的阿梅代·芒特于1856年用彩色石印术摄制的。1861年5月17日,英国物理学家马克思·韦尔用幻灯演示了世界上第一幅全彩色影像,验证了三原色理论和加色法原理,为现代彩色摄影理论奠定了基础。1868年,法国科学家D·迪·奥隆(Ducas du Hauron)提出了一整套彩色摄影理论,并按照减色法原理成功制作了透射的和反射的彩色感光材料,但是因为工艺技术的原因,还无法真正应用开来。

最先在市场上出售的彩色片,是1907年法国的卢米埃尔(Lumiere)兄弟创造的“天然彩色感光干版”。这是一种透明正片,在黑白全色乳剂上,涂有一层由红、绿、蓝三色混合而成的细微颗粒,不过很不实用,也就无法推入市场。

1936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世界第一批彩色胶卷“柯达彩色片”,次年德国AGFA公司也有了自己的彩色胶片“爱克发彩色片”。到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真正进入彩色摄影时代,彩色片主要生产厂家是柯达、富士、爱克发等胶片公司。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摄影开始进入数码摄影时代。传统的感光胶片被数码科技新产品——光电传感器(CCD、COMS)替代。成为新型感光元件。光电传感器为新型感光元件,能把感光信号转换成数码化的电子信号,并快捷地储存于计算机硬盘或软件中,使摄影、制作和传播极其方便。跨入21世纪后,数码摄影以特别的优势和便利,占据了摄影发展和市场消费的主流,胶片正在逐渐退出市场,主要为少数专业摄影家使用。

二、照相机的研发改进

感光材料和照相机,是摄影术的两大支柱,其发明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1839年到20世纪20年代,是照相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期间,照相机由最初的木制暗箱发展成金属机身,出现了机械快门,镜头也由单镜片发展为多镜片组合形式。柯达一号照相机的出现(图0-16),为摄影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888年,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1854—1932)研制出了“柯达一号照相机”。在推销这款相机的广告词中,他这样写道:你们按快门,我们来完成。从此拍摄照片成为了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

图0-16 柯达一号照相机

照相机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轻便和小型化等问题。19世纪初的照相机全靠手工操作,而且非常笨重,要用三角架支撑才能作业。取景在机器后背的毛玻璃上,拍摄时还得用黑布蒙头才能看清,样子有点可笑。

20世纪20~30年代,照相机开始轻便化、小型化。徕卡照相机问世,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照相机的发展进入了小型化阶段,打开了135相机的天地。1914年,德国的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1879—1936)手工制作出了两台全金属的小型相机——徕卡相机(图0-17),重500余克,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是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照相机。巴纳克因此被尊为135照相机之父。紧接着德国人又发明制作出使用120胶卷的罗莱弗莱克斯照相机,也可以手持拍摄。这些中小型照相机的问世,使摄影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拍照,创造了灵活机动的抓拍效果,为近代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奠定了基础。

图0-17 徕卡照相机原型

尽管此时照相机有了很大改进,但对焦、测光和曝光(调节快门、光圈)等主要操作还是手工完成,既容易出错也容易误事。于是,从手动、机械、人工操作到自动、计算机、智能的变化,又成了人们对照相机在操作性能和便捷可靠性上更新更高的追求。

照相机质的飞跃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从单纯的机械、光学装备,发展到和电气、计算机自控相结合的自动化器具。日本的照相机首先实现了对焦、测光、曝光和卷片自动化,使摄影家摆脱了许多繁琐的技术操作,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摄影创作上。

三、早期摄影流派

从早期的木匣子相机到今天的数码相机,无数的人用它来记录生活、表达思想。涌现出许多的名家,诞生了许多的名作。这里面,有风景建筑、有人像人物、有社会生活、有花鸟鱼虫,千姿百态,精彩纷呈。

纪实摄影是最早被人们所重视的领域,从静止的建筑、远方的风景到战地的景象,都有影响世界的名人名作。

1855年9月9日,英国早期摄影家罗杰·芬顿和他的助手(图0-18),冒着猛烈的炮火,拍摄报道了克里米亚战争,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战地写实摄影师。之后美国战地摄影师马修·布雷迪(Mathew Brady,1823—1896),率领一支由19名摄影师组成的“战地摄影队”,全方位拍摄了美国南北战争。从此,有更多的战地摄影师出现,如说出“如果你的照片不好,是因为你离得不近”的罗伯特·卡帕,并出现《士兵之死》(图0-19)等名作。战地摄影至今依然是令人敬佩的事业。

图0-18 芬顿和他战地摄影时乘坐的马车

图0-19 士兵之死(卡帕 摄)

有更多的人把镜头对准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人们发现,摄影可以用来记录现实,推动社会的进步。纪实摄影先驱汤姆森(《伦敦街头生活》)、里斯(《另一半人是怎样生活的》)、海因(《粉碎车间童工》)(图0-20)、阿杰(《老巴黎》)、兰格、伊文思等,为纪实摄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0-20 粉碎车间童工(海因 摄)

在纪实摄影中,风景建筑是永恒不变的主角。从早期欧洲探险考察者拍摄的各国古建筑和名山大川,到美国西部摄影大计划的实施,人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原生态面貌。因此有了卡勒顿·E·沃特金斯(Carleton·E·Watkins,1829—1916)和《约塞米蒂》一书(图0-21)。还有威廉姆·亨利·杰克逊(William Henry Jackson,1843—1942),他拍摄的黄石地区的风光照片,促使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图0-22)。这些人的西部摄影活动,影响了后来的风景摄影大家亚当斯的摄影创作。

图0-21 约塞米蒂春天的瀑布(沃特金斯 摄)

图0-22 黄石公园间歇泉(杰克逊 摄)

在商业应用上,人像摄影很快就代替了肖像绘画,成为一种新兴行业。19世纪40年代,欧美各大城市里,大大小小的人像摄影室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虽然拍一张照片很贵,但也挡不住人们对人像摄影的喜爱和追逐。这里面英国业余摄影家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1815—1879),拍摄了许多优秀的人像作品(图0-23)。与卡梅隆同时代的法国人纳达尔(Nadar,1820—1910),也是一位杰出的人像摄影家。他的每幅肖像作品,都通过表情和个性成为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品”。

图0-23 赫谢尔爵士像(卡梅隆 摄)

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几乎就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新闻摄影最早萌发于1842年的德国,人们用真实记录的照片《汉堡大火》报道新闻(图0-24)。1904年1月7日,世界上第一家用照片报道新闻的报纸——英国的《每日镜报》创刊。之后,世界各地都有了各种报纸、杂志(图0-25),新闻摄影成为影响最大的媒介形式。

图0-24 汉堡大火

图0-25 1936年美国《生活》杂志创刊号

在纪实摄影发展演变的同时,画意摄影开始风靡各国,统治世界摄影沙龙长达50年之久。但是在画意摄影故步自封的满足中,欧洲摄影界爆发了一场“革命”,发起者是亨利·爱默森(Henry Emerson,1856—1936)。他在1889年所写的《自然主义摄影》一书中,倡导“自然主义”摄影。他认为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像摄影那么精确、细致地反映自然。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摄影家模仿绘画的题材和方法是不可取的。摄影应回归到自然中寻找灵感(图0-26),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自然美的形象,并通过构图、用光、聚焦等摄影手段来取得艺术效果,而不是运用叠放、拼接和翻拍的方法。这个理论以及后来人们的不断追求,使摄影出现了各种新的艺术流派,并影响至今。

图0-26 采集睡莲(爱默森 摄)

四、电影发明

想要记录运动物体的愿望,是人们对摄影术的重要追求。但早期摄影技术无法实现。后来有了良好的感光材料和高素质镜头,拍摄运动物体和运动效果就成了可能,而且在不经意间就又创造出了一门伟大的艺术——电影。

最开始人们是为了拍摄一匹飞奔的马,看马的四个蹄子是否同时离地。摄影师是风格摄影家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1872年开始进行这次史无前例的试验,到1877年迈布里奇终于获得了成功。照片证实:马的四条腿只有都收缩在腹部下面时,才全部离开地面(图0-27)。后来迈布里奇发现,把这些照片按顺序放在一个动画筒内加以转动,通过一个小窗口就会看到马在奔跑的画面。这就是电影最早的尝试。

图0-27 奔马(迈布里奇)

法国生理学家E·马雷(Etie nn e Marey,1830—1904)听说迈布里奇的动体摄影后,也开始了对动体摄影的探索。1882年,他用一台被称为“摄影枪”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图0-28),将一整套动作过程记录在同一张底版上。这台摄影机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快门控制曝光,能在1秒钟内拍摄12个连续运动的画面,这些不同运动阶段的连续影像(图0-29),显示出动作的连绵不断。从此,开创了连续摄影的先例。

图0-28 马雷的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

图0-29 步行的儿童(马雷 摄)

与此同时,美国人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制作出35毫米打孔胶卷,进行了拍摄电影的试验。这样35毫米就成了电影胶片的国际标准。爱迪生采用马雷连续摄影的方法,又制成了“电影视镜”,将连续拍摄的影像首尾连接,用马达驱动后放在一个柜子里循环放映,人们就可以看到放大了的活动画面。

后来,法国人卢米埃尔(Lumiere)兄弟对爱迪生的“电影视镜”进行改造,采用十字轮结构解决了影片间歇运动的问题。1894年年底,卢米埃尔兄弟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影放映机,并成功地把图像投射到银幕上,活动影像的拍摄和放映在技术上得到了实现。兄弟俩因此成为电影的发明者。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在银幕上为观众放映了他们拍摄的影片,这一天也成为电影的诞生日(图0-30)。

图0-30 卢米埃尔兄弟与电影发明

总而言之,摄影就是一个高科技的便捷工具,用来采集各种影像信息并展示于社会。可以用来拍摄各种身份证件像,也可以记录真实生活、见证社会万象,还是科研探索世界、分析事物本质的利器,也是表达主观思想、创造艺术画面的特别手段。

高科技的因素虽然为摄影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但真正要拍摄出技术质量高且比较美观的照片,有些重要的摄影知识还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下面就按器材知识、技艺方法和实践指导三大部分介绍这些摄影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