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寤》的主题与思想史的意义
那么,该文献的主题及思想史的意义又该如何考虑?
如后所述,太姒所做的梦本身,在《潜夫论》及类书中也曾被零星引用,而为人所知。只是其记述极为简略。与此相对,清华简《程寤》对周文王如何对待该梦,以及如何训诫发(后来的武王)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在《博物志》、《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以往的记载中,虽然对于商庭蔓延荆棘,以及发(后来的武王)在其间(中央)种植的梓变为松柏棫柞的事情本身也有记载,但并未对其意义进行解说。在《程寤》中,从其后文王的言语中,可以理解到不同的树木(植物)分别被用作如下的比喻:
棘:殷商的衰亡之象。王权衰微命运将尽的样子。
梓:取代商而增长的周的势力。象征着发后来推翻商,成为天子。
松柏棫柞:超过商并不断成长的周的未来。周王朝建立的象征。
对于太姒所做的梦,文王并未立刻认为是吉梦,而是举行了各种祓除及祭祀,之后在明堂上供奉占梦。在以往的资料中,基本上都没有说明这一过程。可以认为,这是因为梦的内容极为重要,有必要记录下来,但后来的资料都注目于梦本身,而省略了对这一过程的说明。
对梦进行占断的结果为“吉梦”。文王元年,商庭蔓生荆棘,发种植下的梓超过荆棘成长为大树之事,象征了殷的衰亡与周的受命,对周来说基本上是吉梦。而且,文王也说,“如天降疾,旨味既用,不可药,时不远”,“明明在尚,惟容纳棘”,言及了殷商衰退灭亡的可能性。
这应当是《程寤》的一个主题。如以往的资料中所表明的,该梦被视为周受命的象征。
完全未见于以往的资料中的文王的训诫,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文王注意到了太姒之梦内容的主体为发(武王)。做梦者为太姒,而非文王自己。而且,梦中出现的起到重要作用的,是种植梓的发。即该梦虽然为象征周的受命的吉梦,但是还象征在文王自己这一代中无法实现王朝的交替,必须由后来的发来建立周王朝。文王意识到了这一点。
事实上,文王在殷商末期作为“西伯”聚集人望壮大了势力,却因为受到谗言被幽闭于羑里,其后,送给殷纣王大量贡品才终于被解除幽囚,在度过了苦难的岁月后亡故(5)。在文王生前,最终还是未能完成王朝的交替。
不过,如文王所言,“商戚在周,周戚在商”,商最大的忧患为周的势力。周虽然在商的权势之下被迫雌伏,但能够推翻商的最有力的候补,无他,正是周。
于是,文王告诉发说,不得误选人材,必须谨慎自身而为民众尽力,要慎重行事,不要暴露推翻殷的“谋”(计划)等,进行了长长的一段训诫(6)。这一点是从以往的资料中完全无法得知的内容。
因此,可以认为该文献,是后来的周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受命(殷周革命)的正当性而制作的;同时,也是为了称颂文王的深谋远虑。文王受命称王,但其后被捕幽闭羑里,无法亲手推翻殷王朝,便将该意志秘密训诫给其子发。该训诫的部分,才是迄今未流传下来的《程寤》的最大的特色(7)。
另外,在后世的儒家看来,该文献在两点上意义巨大。第一点是明确了儒家的理想周王朝是通过以梦为媒介的形式正受天命。
《尚书·武成》中可见殷周革命的记载。根据该记载,牧野之战中武王的军事行动令人惊心动魄,战死者无数,血流漂杵。如此过激的武力行使,在称颂周王朝的儒家看来,或许成为一种心病。因此,《孟子·尽心下》对于有德的武王讨伐如纣王一样的“不仁”者,如何会有如此过激的战争进行了反驳,辩解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认为历史的记述不可全信。
因此,周曾经以梦媒形式受命,对于后世的儒家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极为合适的传说。武王的军事胜利只不过是一个结果而已,因为事实上王朝的交替在文王时已经注定了。
而且,在“尧舜禹汤文武”的历代圣王之中也享有高度评价的文王,悟到自己无法实现王朝的交替,便秘密训诫发(武王)做好准备,等待时机到来。这样的传说,因为高度评价了文王的仁德与智谋而被儒家接受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