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儒家和为政
接下来要注意的是问答的内容。关于“内事”、“内教”、“至名”等的提问,均关乎国内的政治活动,这明确显示了以为政为目标的儒家集团的特征。特别是,关于接受俸禄的论述,在《论语》中也是值得瞩目之处。
①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②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③公曰:“禄不可后乎?”子曰:“食为味,味为气,气为志,发志为言,发言定名,名以出信,信载义而行之,禄不可后也。”(《大戴礼记·四代》)
④贤能失官爵,功劳失赏禄,爵禄失则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也。不平则饬司马。(《大戴礼记·盛徳》)
如资料①中所见,《论语》中想学习有关谋求俸禄的方法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张。孔子虽然规诫这种露骨的态度,但并不是对谋求俸禄本身进行否定。如资料③、④所示,在传世的儒家文献中也明确地论述了俸禄的重要性。
在资料③之前,孔子说:“德以监位,位以充局,局以观功,功以养民,民于此乎上。”对此,哀公问道:“禄不可后乎?”孔子回答说:“名以出信,信载义而行之,禄不可后也。”而且,在资料④中也论述道,若丧失长幼之序、君臣之义,有德者也会失去官职,有功者也会失去赏禄;若失去爵禄,则士卒怨恨怠工,军队实力就会削弱而不为所用。
同样在《颜渊问于孔子》中,孔子也说如俸禄不足则提出请求,多余则辞退是显示信用的方法。虽然语句未必一致,但此类资料,正显示了儒家重视爵禄,并将其看作为人的信义的根据。同时,儒家自身也是在此根据的基础上来展开政治活动的。
儒家集团绝非纯粹的学术研究集团。他们希望通过成为为政者在现世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谋求俸禄也即仕官便成为一个大的前提。此文献,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儒家集团的这一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