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城市化是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中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没有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无从谈起。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
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率仍然过低,距离实现农业现代化仍有一段较长的道路要走。如本书第1章所述,从人口与产业结构来看,2017年我国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增加值只占GDP的7.9%,但是农村人口按照常住人口算还有42.65%,若按照户籍人口,还有58.8%,大约1/3的劳动人口还在第一产业就业,这说明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2)。虽然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降低(3),但事实上,如果把外出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算在城镇居民里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一定是扩大的。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土地规模化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长期困扰我们的根源,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本书第1章中的数据可以让我们非常明了我国户均耕地面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我国农村户均耕地仅8.6亩,同时期澳大利亚农场平均经营规模63479.3亩,是我国的7381倍,美国是我国的313倍,即使是农地经营规模狭小的日本和韩国,户均农地规模也分别是我国的3.8倍和2.7倍。凭借我国如此之小的土地经营规模,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最低要求,别说实现现代化,连机械化也实现不了。所以农业现代化落后原因是因为城镇化滞后,“四化同步”当务之急是加快城镇化进程。若我国农户要达到100亩的适度规模,2.2亿农户中的90%都要转移出来,留下2000万农户足矣。这在短期内虽然不可能,但应该成为我们长期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城市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市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