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的自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偏向一方的社会

约翰·肯尼迪以为只要水涨一次,所有的船都会为之升高,结果证明这个假定是错的。即使所有的船都移动了一点,但有些船就是要比别的船蹿得更高一些。一味地追求效率,将导致社会偏向少数,偏离了社会大众。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可能变得更有钱,但组织规模并不一定变得更大,意思是说,国家即使变得更富有,工作机会也不见得会增多。其实一个社会若要保持每年3%的经济增长,或许就必须提高5%的效率,才可能在全球的竞争环境中保有竞争力。

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异,即是消失的工作。实际说来,一个国家为了要变得更富有,就必须让它的企业变小。缩小规模虽不可能产生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种追求效率的驱动力,却很可能腐蚀掉当初因推动效率文化而设计的一切,因为利益既没有为社会大众均享,成本也未曾平均分摊。企业所熟悉的20/80公式(也就是说20%的产品往往产生80%的利润)似乎渐渐适用于市场社会:20%的人似乎已经产生,也得到了80%的额外财富。

一个颇具竞争力的企业很快就会抛掉80%利润较低的产品或消费者,如此才好集中精力在较高的20%上。虽然有些人很希望这样,不过人类社会却不能如法炮制,不能就此抛弃不太有生产力的人,但也不太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只好让他们继续在困境里挣扎,或是提供给他们短短的“教育阶梯”,并且希望他们会开始往上爬。

若要忘了20/80的社会,情况或许会更糟。以下的数字是由戴维·科顿(David Korten)在他的《当企业掌管世界之时》(When Corporations Rule the World)一书中所列举的:

● 1989年,全美1%收入最高的人,每人平均赚559795美元,这些人的所得超过占总人口40%的收入最低的人全部所得的总和。

● 1992年,全美收入最高的1000名总裁的平均收入是一般工人薪水的157倍。

● 1993年,《福布斯》杂志列出400名富豪的财产净值高达3280亿美元,相当于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与斯里兰卡四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

● 全世界70%的贸易由500家企业掌管。

社会不会长期容忍位居顶层1%的人赚的钱比底层40%的人更多,这40%的人最后会奋起反抗。

英国的情况有些不同。1996年11月,一份星期日报刊登出一张图表,比较了几种职业与重要人物每周的收入。图表脚注说:“为了将所得最高收入者囊括进来,顶端的比例尺已经缩小,否则我们将需要多达1400页的报纸。”

1996年,英国夸耀自己是欧盟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速的国家,然而那一年大家也才得知,1993年竟有17.2%的英国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也就是说,他们的收入只有全国平均值的一半。17.2%的数字比10年前的14.3%要高,比中欧三小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高出5%,也高于欧洲4个最贫穷的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与爱尔兰)之外的每一个国家。如果全国效率的提高是以更多人变得更穷为代价,它真的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