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莫言作品的西播东渐
莫言有不少国外的读者和“粉丝”。据李敬泽回忆,莫言去西班牙访问期间,突因胃部不适到当地医院就医。一位西班牙医生看了病历竟说道:“噢,莫言啊!”原来这位医生读过莫言的小说。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有巧合的成分,但也说明莫言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目前作品被译介到国外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无疑是莫言。应当说,莫言赶上了中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的好氛围、好时机。从传播渠道上来看,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既有我国官方主动推介出去的,也有域外汉学家自主选择译介的。从前者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创办的英法文版《中国文学》杂志、20世纪80年代初推出的“熊猫丛书”、2004年开始国务院新闻办和新闻出版总署发起并实施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4年中国外文局成立的“对外传播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作家协会启动的“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2007年外文出版社策划的“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书库”、2009年国家启动的“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09年年底新闻出版总署推出的“经典中国出版工程”、2011年《人民文学》打造的该刊英文版等,都给作家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强调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世界各国的汉学家及中国文学爱好者亲近中国当代文学敞开了大门,他们中的一些人出于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无怨无悔、不计个人得失荣辱地将一大批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翻译成各自的母语,对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莫言的作品就是在这种“里应外合”的良好态势下走出国门的,他最早被翻译成外文的小说是《枯河》,1987年发表在《中国文学》英文版上,而他的更多作品是通过各国汉学家的翻译进入国外读者和研究者视线的。总体来看,莫言作品的域外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逐渐增多,21世纪以来形成热潮。
莫言的作品在国外得到持续而大量的译介,其译者的水平之高,翻译的语种之多,出版社的级别之高,重印或再版的次数之多,国外图书馆的收藏量之大,翻译的频次之高、密度之大、覆盖面之广,世界影响力之强,都是其他中国当代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在西方世界和东方国家,主要有哪些译者促成了莫言作品的跨国旅行?哪些出版社担纲起莫言小说的海外传播与流布之责?莫言作品的海外译介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与特点?影响莫言作品西播东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作为海外传播的典型案例,莫言给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这些是我们本章所要着重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