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从“灵猿”到“青牛角”

一、簪缨之家,科举神童

以深刻反映清末社会和官场而著称的谴责小说《孽海花》,第五回描述一次翰詹科道大考,一众人中,“只见一个三寸丁的矮子,猢狲脸儿,乌油油一嘴胡子根,满头一寸来长的短头发,身上却穿着一身簇新的纱袍褂,怪模怪样,不是庄寿香是谁呢?”作者笔下这位其貌不扬的“庄寿香”,影射的就是我们的传主——赫赫有名、影响深远的晚清重臣张之洞。

清人习惯用籍贯称呼要人,按此传统,被称为“张南皮”的张之洞应是直隶(今河北省)南皮人,其实,无论其先祖还是他本人,皆非南皮土著。

张之洞,字香涛,祖籍山西,明永乐年间先祖张本迁徙至京畿,经三代后其孙张端迁至天津府南皮县,家族遂在此定居、繁衍,明、清两代皆有人入仕,成官宦之家。张之洞曾祖父张怡熊曾任浙江山阴知县。祖父张廷琛曾任四库馆誊录、福建漳浦东场盐大使、古田知县。父张锳(乾隆五十八年至咸丰六年,1793—1856年)为举人、大挑知县,历任贵州安化、贵筑知县,古州同知、兴义知府,署贵州贵东道,死后赠太仆寺卿。与张之洞平辈,出道很早的族兄张之万,为晚清又一名臣。张之洞生母朱碧筠为四川邛州直隶州知州朱绍恩之女。

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日(1837年9月2日)张之洞生于贵州西南的兴义府(今贵州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知府官舍。因张锳后将家迁至南皮城南双妙村,此处遂为张之洞故里。张锳共生六子,张之洞排行第四,有兄之、之清、之渊,弟之澄、之涌,并姐妹八人。张之洞三岁时生母病逝,由张锳妾魏芷香抚养成人。张锳夫妇当时恐未意识到,他们生育了一个支撑大清朝最后岁月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家族也因此走上了鲜花著锦、烈火烹油的兴盛顶峰。

张之洞像

然而,生于末世运偏消。张之洞的一生,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逐步解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速形成的关键时期: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前夕,逝世于1909年清王朝行将就木之际,贯穿了风雷激荡的晚清七十余年。处于这样一个千年未有的大变动时代,新与旧,进与退,革新与保守,必然深刻影响、制约着每一个人的命运。下文我们将看到,作为当时弄潮儿的张之洞,当然亦难挣脱时代命运的摆布。

少年张之洞是一颗读书种子,科举神童。

张锳秉承家风,极端重视子辈的教育。张之洞四岁即发蒙,启蒙老师何养源,此后,又为其选聘及投问众多良师,如曾搢之、张蔚斋、黄升三等十多位,皆为饱学之士,多具贡生、举人、进士等功名。当时同在贵州任知府的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是张锳的同僚和挚友,张之洞也曾向其问学。张之洞少时很聪明,更与寻常儿童有异,特别爱读书,不需父师督促,常常手不释卷,夙兴夜寐地学习,八岁就读完四书五经,开始兼学史学、小学(即文字学)、古文并兵学等“实学”,十岁习作诗文,水平远迈众多成年仕子。

少年张之洞很早参加科举考试。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岁的张之洞回南皮原籍应童子试,次年经县、府、院几轮考试,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参加顺天府乡试,中第一名举人,俗称“解元”,成为轰动一时的神童。兴义府和此后官场皆盛传张之洞是“灵猿转世”,估计这不仅是附会神童之说,大概也与其长相古怪,散漫好动,喜爱瓜果零食等习性有关。

中举后,张之洞住在京师外祖父蒋策家,准备参加会试,但龙门跳得并不顺利。

咸丰三年(1853年)因太平军北伐军进逼天津一带,京师震动,张之洞遂于七月匆匆离京回贵州兴义。咸丰四年十一月,遵义桐梓杨风为首的农民军围攻兴义府城,张锳率部及家人顽强抵御,终于击退农军。此番经历,对张之洞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介儒生亲历兵戎,面临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对民众起事、造反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维护清朝的统治,仇视“乱民”“叛逆”的阶级立场,并贯穿其此后的宦海生涯。

是年冬,张之洞成婚,妻为贵州都匀知府石煦之女。咸丰五年,张之洞携石氏赴京。次年,四月参加礼部试,录取觉罗官学教习。七月二十五日张锳病逝,张之洞回籍守制。咸丰九年守丧期满,张之洞拟赴京参加会试,但因族兄张之万为该科同考官,例应回避。次年咸丰十年又因同一原因再次无缘参考,遂于当年秋入山东巡抚文煜幕府。同年,英法联军攻陷京师。第二年,即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逝热河,北京政变发生,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改元同治。张之洞于同治元年(1862年)入京参加会试,未中,被挑取为誊录第三名。他未就此书吏一职,先后入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毛昶熙、河南巡抚(先署后实授)张之万幕。同治二年三月,张之洞再次赴京参加会试,中第一百四十一名贡士,复试一等一名。殿试原拟二甲第一名,被慈禧拔至一甲第三,即“探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慈禧的嫡系门生。四月朝考一等第二,五月初八授翰林院编修,入院深造,是年二十七岁。同治四年四月庶吉士散馆考试,即此届翰林院的“研究生”结业考试,又得一等第一名。次年四月,张之洞参加翰林大考,因卷面脱字得二等三十二名,但对仕途影响不大。很快他被选派为浙江乡试副主考。

从十三岁到二十七岁,张之洞在十三四年中成功走完了科举的全程,达到了封建社会人才选拔金字塔的顶峰,这对其一生事业奠定了雄厚基础。清代高官选拔十分重视“正途”出身,只有翰林院出身者死后才能谥号称“文”。对年轻的张之洞来说,更从此即可以抛弃八股这一敲门砖的桎梏,一心钻研有用的实学,建功立业。这种幸运,应属罕见。

传统社会,读书人人生两大快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张之洞科举很成功,但婚姻则较坎坷,一生三娶。同治四年五月庶吉士散馆考试后仅一月,夫人石氏即病故。同治九年,于湖北学政任内再娶湖北按察使唐树义女。但两年后唐夫人又逝世。光绪二年(1876年)张之洞再娶龙安府知府王祖源之女,其兄王懿荣曾任国子监祭酒,是著名的甲骨文发现者与整理者。但三年后王夫人又病故。此外,按当时风气张之洞还有妾王氏、李氏、秦氏。这六位夫人、如夫人为张之洞留下了六子四女。

在完成科举过程中,张之洞也确立了自己学问的基础,其特点是:师承儒学的古文经学派,反对主张“微言大义”“谶纬”一套的今文经派;重视由古文经派发展而成的乾嘉训诂考据“朴学”,坚持宋明理学的伦理纲常,但又重视经世致用。这既由清末时代巨变所驱使:统治者需要用理学的紧箍咒来麻痹束缚民众的思想,泯灭异端,“软刀子割头”,更需要实实在在,肯卖力、有实际能力来拯救摇摇欲坠的统治的刽子手;也由其老师所诱导:如他回忆道:“先师旌德吕文节教不佞曰:欲用注疏工夫,先看《毛诗》,次及《三礼》,再及他经。”原因是这两者最贴近现实,义理较其他经浅显,训诂较他经详细,易学易懂,且皆为原始文献,所以,“欲通古训,尤在于兹。”(1)而他曾经师从的胡林翼,更是将理学与经世之学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胡林翼坚持义理之学和为朝廷担当大事的态度;“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的血腥镇压反抗民众的立场和手段;宁可(贪官)一家哭不使(百姓)一路哭的整饬吏治、反对官场腐败的决心;求贤若渴、千方百计搜罗人才的作风,皆为张之洞树立了活生生的榜样。在张之洞随后的活动中,皆能看到胡林翼等经世派若隐若现的身影,这绝非偶然。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张之洞在武昌建立十贤祠,祭祀诸葛亮、岳飞等人,其中就有胡林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