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语言与文化问题
潘文国(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仅仅依靠汉语国际推广不能解决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问题,学习语言只是实现初步交流的问题,但我们不能等待外国人学好了汉语再来理解中国文化。现在要让我们的声音让国际上听到,还需要把我们的东西发到国际上去,用外语,首先是英语,把中国文化翻译出去,是个重要的途径。大概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华东师大筹建对外汉语系的时候,就有个思路,觉得这个新专业不应该仅仅关注汉语教学,还要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播,应该两条腿走路,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并重。我把对外汉语系的名称译成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Studies,直译就是“国际中国学系”,涵盖了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而我们的整个学科建设就是围绕这个进行的。同时我在华东师大最早设立了翻译方向,是领全国之先的,2002年开始招生,招了四届。后来因为国家战略调整,把翻译专业归属于外语专业,才被迫“割爱”;但在硕士和博士培养上,我们始终没有放弃翻译方向,而且强调以中译外为主。就是因为考虑到这方面的需要,我至今仍认为,将翻译专业仅仅归于外语学科,未必是最合适的。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取得了很多进展,同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文化的系列讲话,进行顶层设计。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个怎样的结构,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清楚,就是经史子集,就是这么一个结构,我们对这个结构了解多少?现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和传播,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全局观。其次,应加强人才培养。中国学者可以从事中译外,现在基本上已经成为共识。这就需要从基础抓起、从娃娃抓起,不管是传承还是传播,大中小学都要进行国学教育,这个目前很多地方在做,但需要逐步进行体系化建构。同时,外语专业要用外文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第三,应拓宽翻译的范围。要从文学翻译突破到文化翻译,文化翻译关键是术语,因为术语就是话语权,文化基本术语的翻译一定要认真地进行,国家层面有个“中华思想术语传播”工程,非常好,但更要成为学术界、翻译界的工作。第四,提倡学者型的翻译,提倡合作翻译,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中译外的理论和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