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组织内部治理的逻辑基础
一、两种高等教育哲学
大学源于中世纪,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大学今天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组织方式。在信息化技术盛行的当下,人们对于大学这种实体组织还能走多远提出了质疑,其实,今天的大学有其历史源头,成为今天的样子既有其历史的变迁作用,也有现实环境的影响。未来是什么样?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大学组织的使命,也就是说,今天和未来我们为什么需要它?需要大学做什么?如果没有这种组织,社会是不是也能发展得很好?大学的使命隐藏在人们的期待中,“大学在不断地吸收和积累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期待”(117)。人们期待大学做什么呢?发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也许是人们无法割舍的情怀。一方面,布鲁贝克把它概括为“认识论”,即把以闲逸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与它可能对上帝的荣誉和人类的利益所产生的任何影响都毫不相干(118)。
另一方面,大学存在的合法性“是以满足各自所属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程度的需要来获得各自的合法地位的”(119)。中世纪大学满足了当时对医生、律师、教师、牧师等专业工作的需要、文艺复兴后的大学以倡导人文主义的教育赢得了社会的认可、19世纪的德国大学以注重科学研究获得其合法地位、美国赠地大学的合法地位依赖于它们把人力物力用于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服务。历史上,“如果没有学院和大学,那么,想理解我们复杂社会的复杂问题就几乎是不可能了,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120)可见,大学“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121)。这就是布鲁贝克所说的高等教育的“政治论”哲学。
正是基于认识论与政治论的基础,大学才在不同历史时期立足生根,在人们无尽的期待中成长壮大。也就是阿什比所说的,大学是历史与环境遗传的产物。无论是从认识论还是从政治论来看待大学,由于其所属仍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其共同的基础是公共利益,也就是说,大学是以公共利益的争取、保护和完善才受到国家、组织、群体和个人的重视。
尽管大学的认识论与政治论基础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随着社会变迁,两种哲学论各自的影响力却不同。当大学还处于精英阶段时,它是少数人享有特权的场所,与大多数人无关,没有进入大众视野,这时候的大学主要以认识论哲学为主要基础。但是在它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所依赖的机构,同时又是多数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经历时,人们对它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且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寄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另一个方面,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革命对其所带来的冲击动摇了它原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作用。此时,大学的政治论哲学逐步成为主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