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学组织与市场的互动
布鲁贝克认为,学者团体在向行会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和管理机构变为对立面;从学术评议会向谈判桌并最终向罢工纠察线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向市场的发展。(3)现如今,大学越来越依赖于市场,它依赖市场寻求对其完成核心使命必不可少。因为,大学在生源、人才和资源等方面面临着市场竞争,而生源、人才和资源对一所大学的发展又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要素。市场是以一种体系的方式在起作用,林德布罗姆认为,“市场体系是参与者相互调整而不是经由集权协调者的一种社会协调方式,因而,它对提升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有两个重要的要求:首先,它能广泛地、常规性地实现大体上是有效率的定价,这种有效定价允许大幅度地改善有效选择;其次,得到有效定价信息的参与者被强烈的激励所吸引而采取行动,这样做的目的会获得特定的‘收益’。”(4)由此可以看出,市场体系的协调方式强调参与者之间的平等性,愿意进入到市场体系的参与者看重的是市场的有效性与可获利性。但它所引发的参与者行为是一种自发的行动。而集权协调方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定价与动机方面与市场体系的协调方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定价是一种比较武断的方式,而且也未必是有效的;动机更加复杂,也许是从政治、文化的,也有可能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协调。市场体系的协调方式突破了高等教育中的集权协调方式。
在市场力量不断介入高等教育领域后,高等教育的运行方式在发生变化:第一,集权协调在某种程度上被市场形式的协调所替代。无论是生源的竞争,还是明星教授的竞争,集权协调的力量已经减弱,而市场在起着主要的作用。第二,价格影响参与者选择的作用日益增强。对于高等教育的参与者来说,追求优质、高效成为一种共识,学生选择好的大学与学校的学费定价及其质量本身有着较大的关系。第三,在更大程度上,那些源自高等教育的收益将决定个人动机。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假设,接受高等教育对于个人来说,既有经济收益,也有非经济收益,个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是希望高等教育带来个人文化资本的增加,将来的收益更大。
传统上,识别大学场域有几个关键点:第一,大学生对专业性、专门性和理论性的知识拥有唯一资格。第二,学术知识追求的是普遍性,这也表明它具有偏向理论的爱好;学术性学科或其他组织化形式的共识界定何种形式的知识是合法的、何种知识被承认是有效的。第三,大学的大多数活动是以学术知识为根基的,知识的加工、传授、发现与应用是大学最为重要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知识为材料。第四,大学里的教师具有较大的自主和自由裁量权,“底部沉重”是大学组织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如今,大学被市场体系所包围:大学的发展面临政府财政缩减、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功利动机)、大学外部有着相当多的资源诱惑着它去获得、外部问责制的风浪等都使得大学不能置身市场之外,它要融入市场并接受市场的洗礼,表明其存在是有价值的,而且这种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获得更大的资源来保生存赢得发展机遇,同时,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