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岳阳县新墙镇三闾庙(清以前建)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九:“三闾庙:有二,一在巴陵县南六十里新墙市。”(91)清代道光年间的《洞庭湖志》卷五:“屈大夫庙,在巴陵县城南三里湖岸。又县东六十里新墙河岸,有三闾大夫庙。”(92)
按,岳阳县古称巴陵县,现名乃明朱元璋洪武九年(1377年)所改。岳阳,属岳州府。“郡名:岳阳。风俗:人性悍直,女子皆服力役,以渔为生。形胜:左洞庭右彭蠡,背衡岳面重湖,北通巫峡,湘水环其左,兼有江湖之胜,城小而固。”([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卷二十九)(93)《大明一统志》中“岳州府”条载:“巴陵县,附郭,本汉长沙郡下隽县地,孙吴置巴陵县,晋于县置建昌郡,寻省。刘宋以后,皆为巴陵郡治。隋唐岳州皆治此。宋仍旧,元属岳州路。本朝洪武九年以县并入岳州后,仍置编户五十七里。”([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二)(94)
又考,明清时期山西平阳设有岳阳县。《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平阳府”条载:“岳阳县,在府城北一百一十里。本汉上党郡谷远县地,后魏置安泽县,属义宁郡,隋属沁州,大业初改岳阳县,属临汾郡,唐属晋州,金属平阳府,元省入冀氏县,寻复置,以冀氏省入,本朝因之,编户一十八里。”《大清一统志》仍之。但,彼岳阳非此岳阳。
岳阳县东邻湖北省通城县,东南接平江县,南与汨罗市相连,是屈原流放江南的必经之路。对此,湖南理工学院江立中教授曾有考论:
新墙“三闾庙”原址,现已建成新墙中学。据当地人说,抗日战争前,庙内还香火不断,中央供奉“故三闾大夫屈公讳平之神主位”,其楹联曰:“兰草还生,此地曾留夫子迹;楚王何在,至今犹道相公家。”“相公”是古时当地人对品德高尚的读书人的敬称。此联中的“相公”即指屈原。“三闾庙”亦称“相公庙”。庙旁有“屈家巷”,亦称“相公巷”,也是纪念屈原的,新墙一地的居民,无一户姓屈,却名此地为“屈家巷”,表现了人民对屈原的深切敬仰之情,或因诗人曾寓居此地欤?(95)
由此可知,新墙镇“三闾庙”遗址,已被占用改建。“兰草还生此地曾留夫子迹,楚王何在至今犹道相公家。”岳阳县人称屈原夫子、相公,保存了屈原在当地人心中“教书先生”的形象。湖南岳阳一带的民间,都很痛恨怀王。当地民歌就唱:“大水茫茫,眼泪汪汪。淹死孤王,莫淹忠良。屈原忠良,朝拜顶香。孤王饿死,仁义天长。”(96)与“楚王何在,至今犹道相公家”的情感是一致的。
屈原忠贞爱国精神在岳阳一带流传,影响深远。平江梅仙镇人彭泽陶(1898—1989)著有《离骚今译校注与答问》,自叙:“屈子爱国精神,与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气节,得以宛然复见于世。”(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