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属物种的变异多于小属物种
如果把记载在任何一部植物志上的某地的植物分为对等的两个群,即大属(含有许多物种的属)作为一个群,小属作为另外一个群,我们就会发现,在大属里,那些最为普通且分布极广的物种或优势物种的数量更大。
如果把记载在任何一部植物志上的某地的植物分为对等的两个群,即大属(含有许多物种的属)作为一个群,小属作为另外一个群,我们就会发现,在大属里,那些最为普通且分布极广的物种或优势物种的数量更大。这一点也不足为奇,单看栖居在某一地区中的同属物种所存在的事实,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有机和无机条件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利于这个属。因此,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大属里的优势物种比例更大。但是有如此多的原因足以让结果变得模糊不清,正如我的表格所示,大属这一边的优势物种只比小属的稍多而已。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两个模糊不清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淡水产的和喜盐的植物,分布都很广,且极为分散,这与它们居住地的性质有一定的关系,而和该物种所归的属的大小几乎没有关系。另外,低级植物的分布一般比高级植物广,这也和属的大小无关。其真正的原因将会在“地理分布”一章中进行讨论。
甲虫
甲虫是鞘翅目的通称,最早出现于古生代,在中生代逐渐发展成优势种群,繁衍至今。鞘翅目包括一些最大的和最小的昆虫,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昆虫目。鞘翅目中比较大的科如步甲科、叶甲科等,产生变种的比例明显大于较小的科,如细木节角虫科等。
在我看来,物种只是特性显著且界限分明的变种,所以我猜想,各地大属物种出现变种的频率会高于小属物种。因为按照通常的规律,在那些已经形成了密切亲近且相似的物种(即同属的物种)的地区,也许有大量的变种即初期物种正在形成。比如在许多大树生长的地方,我们有希望找到幼树。如果某个地方的同属的大量物种都发生了变异,就说明该地的各种条件都有利于变异。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条件将会继续有利于变异。相反地,如果我们假定各个物种是被分别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就无法找到充分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物种数目较多的群类出现变种的频率会高于物种数目较少的群类。
为了证实我的猜想,我把12个地区的植物以及两个地区的鞘翅[4]类昆虫分成了两个数目接近的群,大属的物种在一边,小属的物种在另一边。事实证明,大属中产生变种的物种比例明显大于小属。另外,在变种的平均数上,大属的物种也远比小属的物种产生得多。哪怕采用另一种分群方法,即排除掉只有1~4个物种的最小属,我们得到的结果也与上述情况相同。这些事实对于显著而永久的变种而言,有着明显的意义。因为在物种被制造的地方,我们往往能看到这样的活动在继续,这也证实了新物种的制造过程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如果把变种当作初期的物种,那么上述这点肯定是正确的,因为我的表格作为一般规律清楚地解释了——在任何一个许多同属物种曾经形成的地方,该属的物种所产生的变种(初期的物种)的数目就会在平均数之上。这并非是说,在今天,由于一切大属的变异都很大,因此它们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也不是说小属都不变异,所以其物种数量也不再增加。我们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在曾经形成了许多同属物种的地方,还有许多物种正在形成,这才是合乎实际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