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物种起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遗传

不管在生命的哪一个时期,只要某种特性是第一次出现,那么其后代在同样年龄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会出现相同的特性,尽管有时时间会提前。

可遗传的构造性变异的数量和多样性都是难以限量的。卢卡斯博士在他的优秀论著中,对此作了充分的解释。可能只有那些空谈理论的著作家们,才会怀疑这一原理。饲养者们对遗传倾向力量之强大,也深信不疑。

豌豆
豌豆,双子叶植物纲,豆目,豆科,一年生草本。起源于亚洲西部、地中海地区和埃塞俄比亚、小亚细亚西部,因其适应性很强,故在全世界分布广泛。奥地利神父、博物学家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定律。

当偏差总是出现于父母与子女的时候,我们尚不能确定这是由于同一原因作用于两者的结果。可是,当数百万个体中偶然出现于亲代的构造的偏差又重现于子代时,我们就不能把它归纳于纯粹的偶然了,这个事实迫使我们不得不作出它来自于遗传的结论。同一病症如白化病、刺皮及多毛症等出现在同一家庭中几个成员身上的情形,想必大家也听说过或真正见识过。如果奇特、稀少的构造偏差的确是遗传造成的,那么不奇特、比较普遍的偏差,则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遗传。也许研究整个课题的正确方向就是把性状的遗传看成是规律,把不遗传看成是异常。

大鲵
大鲵,又称娃娃鱼、人鱼,两栖纲,世界最大的两栖类,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中国特有。大鲵栖息于山地溪流,昼伏夜出,以鱼虾昆虫为食,采用体外受精的方式进行繁殖,它们独特的类似婴儿的叫声会世代遗传。

然而,支配遗传的法则,仍是未知的。没人能解释:为什么同种的不同个体间或者异种间的同一特性,有时候可以遗传,有时候却无法遗传;为什么子代常常重现祖父或祖母甚至更加久远的祖先的性状;为什么一种特性常常从一种性别传给两种性别,或只传给一种性别,且绝大部分只传给同性。在通常情况下,雄性家养动物的特性只传给雄性,我认为可以据此总结出一个规律,即不管在生命的哪一个时期,只要某种特性是第一次出现,那么其后代在同样年龄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会出现相同的特性,尽管有时时间会提前。在多数情况下,这种规律的准确性都会得到验证。比如,只有当牛快要成熟的时候,牛角才会出现,以及我们所知的蚕的一些特性——这些特性会相应地在蚕的幼虫期或成蛹期出现。但是,遗传性疾病以及其他一些事实使我相信,这种规律的适用范围比已知的大。虽然至今还不能证明一种特性将在某个具体的年龄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特性出现于其后代的时间,通常与其父代首次出现此类特性的时间一致。我认为这一规律对胚胎学法则的解释至关重要。当然,这些意见只针对特性的首次出现而言,并不针对作用于胚珠或雄性生殖质的最初原因。短角的母牛和长角的公牛交配后,其后代的角会增长,虽然这一特性的出现时间较晚,但显然是雄性生殖质在起作用。

既然已经讨论到了返祖问题,我就再谈一下博物学家们时常论述的一点,即我们的家养变种在重回野生状态时,必然会逐渐重现它们原始祖先的性状。事实上,要证明这种论述的正确性很难。我们可以大胆假设,绝大多数非常显著的家养变种是无法适应野生状态下的生活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不知道其原始祖先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也不能根据现已发生过的返祖现象来判断这种返祖是否彻底。为了防止杂交的影响,也许应该把新变种单独养在一个地方,且只养一只。但是,由于我们的变种有时的确会重现祖先的某些性状,所以我认为下列情形是可能出现的:如果我们能成功地在许多世代里使一些种属比如甘蓝,在极瘠薄的土壤上(但在这种情形下,有些影响应归因于瘠土的一定作用)进行归化或栽培,它们的大多数甚至全部,都会重现野生原始祖先的性状。无论该实验是否成功,它对我们论点的影响都不太重要,因为试验本身已经使生活条件发生了改变。如果有人能解释,为什么当我们把大量家养变种放在同一条件下饲养,让它们自由杂交,以借相互混合的方式来防止出现任何结构上的轻微偏差时,它们却还是能够显示出强大的返祖倾向。那么,我将不再用家养变种得来的演变法则来推论自然界的物种。但遗憾的是,对这种观点有利的证据一个都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