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炸了 静了 笑了
在孙翊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吴县也正在发生着一些悄然的变化。
其中一个变化是,自从上个月讨逆将军孙策遇刺,其弟孙翊继位以来,
因为孙翊只是继承了孙策的吴侯之爵位及兵权,而朝廷方面至今未给孙翊敕封将军称号,
故而在抚军中郎将张昭的授意下,将讨逆将军府的牌匾换成了吴侯府,以暗示众人区分并表露除旧迎新之意。
不仅是一块牌匾的改变,在吴侯府内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往日里,孙策是江东的主人,那么大桥就是江东的女主人。
孙策之母年龄已大又生性淡薄,如今只是终日礼神,管理吴侯府中内务的重任在以前就是由大桥承担的。
但如今江东新主孙翊上位,孙翊之妻是徐氏,因此大桥在孙策头七一过,便将吴侯府女主人的权力慢慢转交给了徐氏。
如今虽然也会过问一些事务,但所有决定的权力都在徐氏手中了。
除了这两点之外,还有许多或大或小处的改变。
这些改变都是在一个基础下进行的,这个基础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孙翊的江东之主的位子正在越来越稳固,江东的权力交接也变得越来越稳定。
自古以来,权力之关键在于名与器。
虽然孙翊并没有太过在意这些细节,但其手下的张昭、周瑜等人却不能忽视这些。
大桥也是聪慧之人,她主动让位,将已经不属于她的权力交出,是为了避免将来将自己陷于风波之中。
孙策才刚刚过世一个月,这些改变不能说是众人正在遗忘他。
相反的,他所创造的功业没人能够抹杀,孙翊和众臣更没有抹杀孙策功业的意思,这些改变,一切都是为了江东的稳定而已。
吴县,吴侯府。
在吴侯府中的一处官署内,抚军中郎将张昭正在批复着各郡县呈报上来的政务。
在孙翊亲征前,孙翊命张昭、周瑜二人留守吴县,替他处理他不在吴县的这段时间的一切政务。
其中抚军中郎将张昭主理政务、建威中郎将周瑜主理军务。
在孙翊走后,张昭与周瑜二人分工合作,兢兢业业的二人共同维持着江东中枢机构的正常运转,有力的稳定了江东大局。
只是,此刻张昭的脸上正浮现愠怒之色。
孙翊亲征庐江时只带着为数不多的军粮,因为当时得到的情报是李术可战之兵不过一万,整体战斗力更加比不上孙翊带的那一万江东精锐。
因此当时张昭建议不如携带少量军粮,以求加快行军速度,只要到了庐江境内,随便打下一座县城,就食于敌,军粮不足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可是据后来吕范传回的消息可知,庐江郡的各县的守备力量比预想的强上许多,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攻下一座县城的时间会比预想的久上许多。
虽说吕范信中言明会劝君侯退兵,但孙翊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孙家男儿一旦上起头来,谁能拦得住。
万一孙翊执意按照原计划攻打,那么孙翊军队缺粮的问题就会变得严峻起来。
而一旦如此,孙翊可能会从吴县调拨军粮支援。
当初孙策每次亲征,多是以张昭留守后方,江东小霸王只负责莽,保证后勤供应便是张昭。
习惯了孙策作风的张昭,早就养成了未雨绸缪的习惯。
吴县身为江东的政治中心,本来储粮是足够的。
但孙翊为了稳定各郡山越叛乱的形势,一共派出了四万大军前往各郡守卫。
这四万大军可都是分别带着大量的粮草前去的,再除去吴县本县所需,吴县就没有多少余粮了。
毕竟孙氏刚统一江东没有多久,之前几乎每年必有大战,江东休养生息的时间不多。
在这种情形下,吴县还能有供给四万大军的粮食,张昭已经无愧“江东管仲”之令誉了。
张昭前几日就命令各郡县输送粮食补给吴县,以备孙翊所需。
但几日过去了,各郡县大多只是上书言山越作乱,道路不通,无法输粮于吴,真正运粮而来的并没有几个。
张昭气的将收到的这些文书纷纷扫落在地。
江东境内山越叛乱势如水火是不假,但在孙翊“分布诸将,镇守各方”的策略下,山越的叛乱并没有进一步的弥漫起来。
更不用说弄得好似处处有山越,竟然可以隔绝整个江东的道路。
江东数十县属中竟只有寥寥十几个遵照吴县的命令输送粮食。
大部分县没输粮于吴的原因在于,虽然他们都表示臣服于孙翊了,
但在如今的态势下,在具体的事务中,他们还是抱着观望态度,想着保存实力,等到事有不济了有自守之力。
一群首鼠两端的家伙。
孙策在位时对他们不薄,如今江东有难,不思报效新主,勤于政事,反而营私苟图,阳奉阴违。
张昭性格刚正,虽熟读儒家典籍,本人文学素养更是极高,但脾气一直是比较冲的。
对这些首鼠两端的地方县长,张昭恨不得尽皆贬黜之。
张昭阴沉着脸,脸色充满了寒意,吓得房内的臣属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出一下。
张昭虽心中气愤,但心里却知道这些县属有这样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孙策时期就埋下的隐患。
孙策渡江以来,数年间就占有江东,崛起之快令人咋舌。
但当初为了尽快稳定江东,拿下一郡后,孙策除了更换郡守外,郡内太守属吏,县中的各级属官都大多保持原位。
其中不少县、郡方面的官吏任职甚至数年之年,而且其中多是本地人士。
这些人在当地的势力根深蒂固,他们在帮孙策稳定了地方的同时,有些时候甚至还操控着地方。
论及对地方县、乡的掌控程度,刚刚进入江东的孙策,是比不上这些人的。
而且孙策大多时间忙于对外征战,一直未有时间好好梳理江东内政,更没有时间去抑制地方豪强的势力。
只是若有地方势力反叛,会被动的出兵讨之而已。
这就导致了孙策在位时,江东的武力颇为昌盛,但内政却还是如一团乱麻般。
以前全是孙策的威望在压制着,整个江东还算稳定,如今孙策突然薨逝,这些以往被掩盖的隐患就渐渐暴露出来了。
在江东的上升期,这些人会如臂指使,若是江东出现危机了,这些人就会掣肘于内。
总归是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独有威严,一旦孙策倾陨,士民之间狼狈,颇有同异。
想到这些,张昭深深叹了一口气。
如今这些隐患都应在了孙翊的身上。
孙策留给孙翊的除了精兵良将,还有许多虎视眈眈的敌人和动乱不安的内部。
如果这次江东度过这次危机了,张昭觉得一定要劝谏孙翊,好好重视这个问题,否则迟早会酿成大祸。
只是那次吕范传回消息后,后面就再也没有消息传来了,也不知道君侯在庐江进展如何了。
是在对峙,还是在攻城,抑或是在徐徐退兵?
有子衡在,总不会大败吧。
这个吕子衡也真是的,走之前让他一日一报的,如今都半个月了,还没什么消息传来。
在张昭既气愤又苦恼的时候,周瑜手中拿着一封战报走了进来。
平日里就算各地郡县中传来不利的军报时,周瑜也安然自若,完全不见心急,镇定的很。
但此时的周瑜,脚步却有些急促,脸上还带着一些喜色。
一进来,周瑜就笑着对张昭说道,“张公,庐江传来战报,君侯于三日前已经平定了庐江了。”
什么?
张昭一时间有些不可置信,
他立即起身,快步来到周瑜身前,从周瑜手里接过庐江传来的战报,细细看了起来。
不多会,官署内传来张昭开怀的笑声。
“好,好,好!”
张昭一连说了三个好字。
看着手中的战报,张昭抚须满意的不住点头,口中的笑声一直没停过。
半月平庐江!
看着战报中对庐江守备力量的详细描述,张昭很清楚的知道这有多难做到。
而且此次能拿下庐江,完全就是凭借着孙翊那高端的布局,这等布局,孙翊只用了一夜就想出来了。
此等武略,不说超过孙策,但起码有了一些看齐的资本。
自孙翊亲征那日开始积攒到今日的忐忑、担忧、气愤、郁闷,在这一封战报下,全都一瞬间倾泻而出。
想起那日他在孙策床前力荐孙翊,想起那日那千钧一发的改嗣,想起这一个月来,自己对孙翊的倾心扶持,张昭心中就不停的传来一阵畅快之感。
“英睿果决,体怀英气。”
他张昭没看错人,伯符也没选择错人,整个江东群臣也没效忠错人。
如今的这位吴侯证明了,江东这个重任,他有资格担的起了。
周瑜的脸上也一直浮现着笑意,这段时间来,他虽不像张昭那般易怒,但心中绝对不像表现出来的那般镇定。
刚看到这封战报时,他也是难以置信,但这是吕范亲手所写,吴侯印玺盖章的,断然不会有假的。
想起孙翊当初执意亲征,众臣大多以为他只是年轻气盛,甚至不少人颇有微词。
但如今,孙翊用他人生中漂亮的第一仗证明了他自己,给了大家一个大大的惊喜。
江东孙氏之武威,以后就要由孙翊来延续了。
“似此等消息,不该独你我共享。”
张昭明白周瑜的意思,正值江东多事之秋,孙翊第一次领兵就有如此耀眼的战绩,这次大胜的意义绝对不仅仅在于收复了庐江,他会从多方面影响着江东乱局的变化。
稳定人心,最有利的武器便是大胜。
周瑜对张昭继续言道,“这次,还要劳烦张公捉笔了。”
张昭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群书,名士陈琳、王朗都对其的文采佩服不已。
张昭当初还著论驳斥过名士应劭,应劭叹而不能对,可见其文采之盛。
因此孙翊平定庐江这件事由张昭捉笔公布四方,实在是再好不过。
此时张昭心情甚好,也不推辞,反而难得的开玩笑道,“世人皆知吾于文笔处颇有得意处,然世人不知,吾下笔之时若是喜事,所得之书更是上佳哟。”
周瑜听后有些诧异,这令君侯说出“张公在座,孤不敢妄”的张公,竟然也有自妄的时候?
面对周瑜有些诧异的目光,张昭不以为意,他感慨地说道,“庐江已定,孙暠作乱日前也为仲翔所平,如今江东之乱只余山越了。”
遥想一月前,孙策遇刺而薨,江东人心惶惶,暗涌涌动。
一时间,江东出现三叛令江东群臣措手不及,但如今才不过一月时间,江东三叛其中两叛已平,只剩下最声势浩大的山越了。
现在想来,张昭感慨的同时,也对江东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张昭提及的孙暠作乱为仲翔所平一事就发生在不久前。
仲翔指的是时任会稽功曹的虞翻。
当初孙策平定会稽后,觉得会稽是江东第一大郡,又素来盈富,故自任会稽太守,但其不住会稽,委虞翻为会稽功曹,代他治理会稽郡。
那时,孙暠起兵三千兵向会稽,一路上也有不少草寇投奔,等快到了会稽边境时,众已有五千之数。
孙策薨的消息传到会稽后,山阴县诸长吏皆欲奔丧,却为虞翻所阻,他说道,“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号召诸长吏留制服行丧即可,不必奔丧。
后会稽诸县皆效之,会稽得以安宁。
等孙暠领兵五千进入会稽郡时,虞翻令民守城以待孙翊之命,而后写了一封信告谕孙暠道,
“讨逆明府,不竟天年。今摄事统众,宜在三公子,翻已与一郡吏士,婴城固守,必欲出一旦之命,为嗣主除害,惟执事图之。”
孙暠接到虞翻之信后,大为震惊,等他到了山阴县一看,果然是人人披麻戴孝,日夜守城。
孙暠深知虞翻在会稽素有名望,在其坚守之下,会稽不可下,于是退兵。
但是起兵作乱一事,岂可如此儿戏。
孙暠一退,军心涣散,原先投奔他的那些人纷纷逃散。
就连本部兵马也多有逃兵,后孙暠在回乌程的路上,正好与黄盖率领的一万大军相遇,一相遇,孙暠部众就弃械投降,黄盖因此得以擒获孙暠。
孙暠之乱就此平息。
虽说最后擒拿孙暠的是黄盖,但整个过程看来,首功者是虞翻,是其的全郡戴孝守城吓退了孙暠,从而让其军心涣散。
周瑜也知道这事,他不由得叹道,“江东虽乱,但上有英主,下有贤臣,时不逾月,两叛已平,惟有山越。山越虽兵多,适为君侯奉也。”
正在书写檄令的张昭听到周瑜这话时,正好写完了檄令中的最后一句话。
他自查一遍后,觉得颇为满意,特别是其中的两句话。
因为这封檄文是张昭替孙翊代写的,在周瑜面前,张昭也不避讳,轻轻念了出来,
“江东之众非家兵则吾民也,孰不从我?
东南之徒非吾匹则吾役也,谁能违我?”
“或有异类者,当枭之。”
周瑜听后,心中赞叹。
张子布的文采,的确非凡。
他很期待张昭的这封檄文配合孙翊的战绩流传开来,会发生什么变化。
....
翌日,数十封檄文由吴县发出,发往江东各地。
三日内,江东识字者皆已读之。
这三日内,孙翊半月定庐江的战绩也在江东流传开来,
于是,
孙氏众官民,炸了。
江东的山越,静了。
在庐江的孙翊看到这封檄文后,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