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爸”道:用心陪子成长手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我和妻子都是工科毕业生,跟大多数家长一样,在教育孩子方面,专业知识匮乏。所以在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只好一边摸索一边加强学习,妻子侧重于营养和亲子关系,我则经常向前辈们虚心请教。并且我们一致认为,孩子不属于我们私有,他应该属于整个社会。因此,十多年来,我们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我们在他面前竭力保持言行一致,我们坚持与他平等交流,更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幸运的是,在我和妻子的悉心监护下,儿子的成长之路还算平稳,除了学习成绩让人放心之外,习惯、性格和品行良好,他总是给人一种踏实、放心和值得信赖的感觉,而且经过一些公益和文体活动的锤炼,感恩、担当和团队精神更是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和亲朋好友相聚时总少不了一起讨论各自的育儿心得,当我把自己的核心理念跟大家交流以后,特别是当大家得知在孩子小时候我与他聚少离多的情况下,还坚持了一些方法和做法,并让孩子在自律和独立性方面进步有加时,总有人鼓励我写一本书,把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分享给全社会。虽然我觉着这是个很好的建议,但却迟迟没有动笔。一是学习和工作节奏紧张,实在无暇顾及;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育儿理论和知识确实乏善可陈。虽常得友人鼓励,也曾有几次起心动念,但一直未能真正行动起来。

儿子在2013年高中毕业后赴美求学,我和妻子提前进入了“半空巢状态”,十几年跟孩子的亲密相伴和深度交流,突然被巨大的空间阻断,一下子让我感到了些微的失落。虽然现在通信技术发达,可以随时随地跟孩子交流信息,但怎么也无法满足我深藏于内心的与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和互相学习的“奢望”。平时他学习紧张,我又不忍心多加打扰,于是我便在电脑里建立了一个文件夹,把压箱底的家书全部翻腾出来,在工作之余,开始一边回忆一边写起他的成长经历,记录我和他互动的点点滴滴,经常写到深夜而不自知。一段时间下来,竟然形成了20多万字的文稿。征得孩子同意后,才交由出版社出版。

如果18岁算是孩子成人的年龄的话,在儿子18年的成长过程中,我对他的教育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而且每六年可以算作一个标志性的阶段。

在孩子6岁以前,重点在于让他懂得自律和内敛,培养良好的读书和生活习惯。虽然那时候我和妻儿分居京晋两地,但在每次短暂相聚的日子里,我都会全身心地跟儿子待在一起,意在提高父子相处的质量。这几年,在品性方面我们严守底线,在勇气方面对他鼓励有加,以帮助孩子形成积极正面的性格。在安全性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也有过闪失,好在有惊无险。

在儿子上小学的6年里,教育的重点开始向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方面转移,同时也加强了在品德和能力方面的引导和提升。我总是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实际事例入手,不断地强化他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并不失时机地帮助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帮助他提高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同时也通过与儿子的积极互动帮助他提升分析和判断能力。我一直以为,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在他的人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等到儿子升入中学以后,我对他的教育几乎已经化于无形。除了在价值观、责任心、团队精神和同学情谊方面多加引导和鼓励之外,基本让他自由发展。对于家长们普遍关心的上网、性成熟和早恋问题,我也给予了特别关注,并通过平等沟通,较好地履行了对儿子在虚拟空间和情感世界里的监护责任。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儿子在责任和感恩方面成长迅速,等到年满18岁的时候,已经出脱成一位与人为善、敢于担当和全面发展的英俊青年了,虽然他自认为很普通,但在我们的心中却已足够出色!

总结儿子和我十多年来的成长互动历程,可以用这样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形容——如果人生是一次冲天的航程,那么儿子就是他自己的机长,而我则像这次航程的塔台指挥员,在飞机起跑放飞的时候,我在“用心”“省心”“放心”的塔台旋梯上拾级而上,最后到达开心的塔台,而他则在“自律”“自信”“自强”的飞行跑道上起跑升空,稳稳地冲进了自由的天空。

跟孩子一起长大,是一次美妙的过程,贯穿这一美妙过程的,不仅仅是行胜于言的躬身实践,更是相互的尊重和爱。这种尊重,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须臾不可失去;这种爱,一定会永远伴随我们,并超越我们的生命。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要感谢那些对我提供了莫大帮助的亲朋好友。

感谢我的父母和岳母,他们不顾年事高迈,为帮我寻找资料,翻箱倒柜而不辞辛苦,为保证我的饮食而不厌其烦,随时准备热菜热饭。

感谢我的妻儿,他们跟我一起回忆往昔岁月,不仅纠正了文稿中的种种错误,而且又让我们一起重温了家庭的幸福体验。

感谢我亲爱的同学王芳、邓海平和杨天南,是你们帮我推荐和联系出版社,并在文体和写作方面鼓励有加,让我以一个工科男的底子,抖胆变成了“文艺青年”。

还要感谢的是偶遇的秦语女士、王维平先生,和久已熟知的刘元满教授,是你们的悉心指导,特别是秦语女士的亲手斧正,让我那不堪入目的粗鄙文字摇身一变,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知心姐姐”卢勤老师,当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在微博上发出私信请求,希望卢老师为拙作写序以后,竟然很快得到了卢老师的答复,卢老师在认真阅读了新书大纲和全部故事以后,不仅对拙作赞赏有加,还答应为每一则故事进行点评。大家风范,令人钦佩。

最后,需要特别提醒各位读者,本人不是育儿专家,只是一名普通的父亲,本书也不是育儿专著,只是记录一对普通父子的成长经历,有对的也有错的,有经验更有教训。如果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愿所有的家长们教子有方,愿所有的孩子们全面成长。如果我还能为此做些积极的事情,则幸莫大焉。

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