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岭南及越、泰出土的古波斯、古罗马钱币与海上丝绸之路
(一)古波斯、古罗马钱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中国岭南和越南、泰国等地发现的古波斯萨珊银币、古罗马银币,是作为一种珍贵之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的,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岭南及越南等地面临南海,不少地区有众多的河流与南海相通,交通便利。出土了古波斯、古罗马银币的上述几个地区,地理位置优越,都有河流与南海相通,便于与海外交往。其中出土古波斯钱币的广东省遂溪县边湾村,有河流经过,在10千米外就是河流的入海口,出海乘船方便。另外一处出土古波斯钱币的广西容县,交通也十分便利。广西东南地区有条500多千米水路兼程的通海大道,中间有一陆路“鬼门关”,构成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水道,称为“古越道”,容县就处在这一“古越道”中段的绣江(古称容江)河旁,溯上可到合浦港出海,顺下可到广西水网枢纽梧州,再通往长江水系或珠江水系。而出土古波斯的四娄村沿杨梅河顺流而下到容城绣江仅20多千米的水路,交通便利。出土古波斯银币的广东省英德县和曲江县都位于珠江上游的北江河畔,古代乘船从珠江出海也比较便利。
过去,有学者认为:萨珊(古波斯)银币在中国境内分布较广,且在各地区出土的数量不一,埋藏的时间也有先后;根据其分布的总体状况,主要是沿陆上丝绸之路一线,并密集分布于新疆和两京及其周缘这两个区域,但也有少量萨珊(古波斯)银币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的,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广东省。而在广西容县发现的古波斯萨珊银币,扩大了萨珊(古波斯)银币的分布范围,也说明了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货币的交流和影响是巨大的。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将来在中国更多的地方可能会有更多外来钱币的发现。
出土贵霜铜币的喔遗址所在的越南安江省,是位于越南西南部的一个平原省份,北接同塔省,西接柬埔寨,东接后江省,南接坚江省。湄公河流入安江省后分前江与后江两条大河,与南海相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也非常有利于开展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至少在西汉时期,汉朝政府就派人从今天岭南沿海的合浦、徐闻和越南中部的日南乘船出发,开辟了沟通中西的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载: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出发,先后经都元国、邑卢没国、谌离国、夫干都卢国、黄支国,到达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到了东汉时期,古罗马等国也曾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国……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也就是说,东汉时期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已经有了直接的联系,并且作为重大事件被中国的《后汉书·西域传》记录了下来。
其后,中国有很多史书中提到岭南白银流通的情况。“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郑、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元稹在《长庆集·钱货议状》中提到“自岭以南,以金银为货币”。被贬到潮州的韩愈也记载五岭买卖皆用银。这首先与当地盛产银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交、广一带“外接南夷,室货所出,山海珍怪,莫与为比”(《南齐书·州郡志》)。来自古波斯、大秦、天竺以及后来的大食商人,多以金银为货币,这对以交、广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夏鼐认为古波斯萨珊银币是一种铸币(Ciosn)。铸币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功能而产生的。一般的铸币作为法定通货只能流通于国内领域;一到国外,便失去了强制通用力,即失去了法定通货的地位,而成为银块,即成为一种商品,根据它实际上的不同成色和重量而有不同的价值。但是在国际贸易兴旺的时代,常有某一国的铸币成为“国际货币”,即作为当时有贸易关系的各国之间在贸易孔道上的城市一般通用的货币。萨珊银币当时在中东、近东和东欧,是和拜占庭金币一样,作为一种国际货币而广泛地通行使用的。银币是当时古波斯的主要铸币,这种银币在古波斯是作为赋税上的支付手段的主币。
(二)古波斯、古罗马钱币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业贸易中的重要货币作用
中国岭南及越南等地把古波斯、古罗马等外国银币作为当地的流通货币,有利地促进了古代商业的发展。当地使用外来货币,是在如下特定环境中形成的:首先,出土钱币的地方都位于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处,在这里活跃着众多的外国商人,国际贸易繁荣;其次,由于地处离中央王朝比较偏远的地区,不受中央货币政策的影响,可以使用外来的货币。中国中央王朝控制岭南地区后,随着中央政权的深入,汉朝的铜币和具有货币功能的布帛成为当地使用的流通货币。此后中国虽然仍然不断地涌入外国的金、银币,但是这些外国金、银币可能并未按照它本身的价值被使用。
作为贵金属的银,还可被多方利用,因而除了把古波斯萨珊银币作为货币使用外,当时还有将银币剪边以便重新利用边渣的现象。一些墓葬中出土的许多银币就曾被剪掉边缘。因此,当古波斯萨珊银币在该地正式退出流通舞台后,很多被使用过的银币就可能被重新制作成其他银制物件,并且有一些被作为随葬品而在墓中保存了下来。
越南河内大学教授梁宁在《扶南钱币》一文中认为:位于今越南南部一带的扶南帝国,其社会经济和手工业发展较为突出。如陶瓷、钢铁、珠宝、宝石、水晶等文物在喔有较多的出土。喔是一个具备商业贸易条件的港口城市,除了具有丰富多样的外来商品以外,还发现了能够促进扶南帝国商业发展繁荣的钱币。这些钱币就是螺形和太阳形的喔钱币(Monnaie dˈOc Eo a`Conque et a`Soleil)。法国人马勒海对这些钱币进行了记录和分类,包括:①喔钱币,有3枚银币,其中A类银币直径3.2厘米,名为螺形/太阳形图案的钱币,实际上是有太阳形图案的钱币,螺形图案的钱币比较少,螺形/太阳形图案的钱币更少,而是以太阳形和Svastika(“卍”字)图案为多见。②“扶南钱币”,但是标注为暹罗钱币与缅甸钱币(Pieces du Siam et de Birmanie),1枚出自泰国,另外1枚标明出自Hmawza。共发现10枚暹罗银币和10枚缅甸银币,具体标明地点是Hmawza,即卑谬(Prome);还有Sri Ksetra,位于缅甸Ayerwadi河下游。这些所谓的扶南钱币虽然是在喔地区发现的,但其真正的出处并不是喔地区、扶南地区或越南南部,根据已标明的地点来看,它来自于泰国和缅甸。注6③勃固硬币(Pegu Coins),缅甸钱币的总称,它是根据地名来命名的钱币。勃固是位于Ayerwadi河下游的城市,根据族群名称,也叫作“彪关(Pyu)硬币”,是发现在哈林、倍绍诺、Hmawza地区的银币。勃固硬币共发现了2枚银币,其中B类直径为2.8厘米,重量8克,估计属于5世纪左右,其图案是螺形和“卍”字形。这类钱币曾经出现在越南南部的西贡(今胡志明市)附近的喔地区和孟加拉湾。这些钱币都属于“日出”(rising sun)类型,都来自于勃固,有一些来自于U Thong。此外,还有2枚A类铜钱,直径为3.4厘米,重量9克,图案是太阳和“卍”字,出土在U Thong和喔地区,但是在Halin、U Thong、Chaina发现的数量也较多,“卍”字图案是从倍绍诺—勃固钱币图案演变来的。④倍绍诺(Beithano)钱币,在缅甸倍绍诺北部发现的钱币,地点距离卑谬100多公里,位于Salween河上游,非常靠近Ayerwadi河中游。在缅甸倍绍诺北部,共发现6枚A类铜钱,这些钱币直径3.2厘米,重7.38克;12枚B类铜钱,直径2.82厘米,重7.11克;10枚C类铜钱,直径1.8厘米,重2.2克。这些钱币包括两类:螺形和太阳形以及太阳形和“卍”字形,在总共的46枚钱币中,螺形只有2枚。此外,也有细小的铜钱被发现,这些铜钱直径1厘米,有18枚,正面是简单的三叉戟图案,背面是太阳图案。扶南帝国境内及周边的缅甸发现的钱币数量丰富,种类多样,比其他地方多,这也是其贸易和经济得到比较充分发展的表现。上述的勃固等地的钱币,在4世纪到7世纪,广泛流通于从孟加拉湾、东南亚陆地再到南海的广大地区。
上述这些钱币不是用来展示的,而是用来流通的,反映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繁荣。而在中国岭南及越南、泰国等地发现的古波斯、古罗马钱币,说明了这些地方既可能是贸易之处、西—东通道,也可能是各地区商人的生活区。
(三)古波斯、古罗马钱币反映了古波斯、古罗马也积极参与了海上贸易
1世纪末至2世纪初,贵霜帝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崛起之后,在罗马—印度海上贸易的刺激下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同西印度洋、东南亚以及帕米尔以东地区均保持着相当规模的远洋贸易。西北印度与印度西北海岸之间的便捷商路通畅之后,贵霜商人可以顺利参与前往西印度洋和东南亚的远洋贸易。印度洋贸易的发展造成对东方货物特别是丝织品需求的增加。古代各国积极参与海上贸易,影响较大。《后汉书·西域传》载:“(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魏略·西戎传》载:“(大秦)又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海中。”这些贸易活动,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融。但是,到了4世纪初,贵霜人的国际贸易开始衰落。这是由于以下三个因素共同造成的:①贵霜本土的衰落,特别是4世纪寄多罗人(Kidarite)的入侵;②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导致其下游市场的衰落;③4世纪初,中国中原陷入战乱,贵霜人和粟特人在中国内地的贸易网络崩溃。海上丝绸之路则主要是从海路到达广州后,沿珠江支流北江北上到英德,再到曲江;另一条路线则是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到达广西南部沿海的合浦、广东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等地,再向北分别到达容县和遂溪等地。
贵霜主要发行金、铜两种钱币,但在中国境内只发现了铜币,在阿曼的罗里湾遗址和越南的喔遗址也发现有贵霜钱币,均为铜币,因此可以谨慎地推测,贵霜商人在对外贸易中使用铜币。这些钱币反映了贵霜帝国在1世纪末至2世纪向帕米尔以东的贸易扩张,是贵霜商人参与东方贸易的结果。
(四)古波斯、古罗马钱币被古代人作为宝物收藏和仿制
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附城区边湾村出土的萨珊王朝银币,都有几个穿孔,说明其传入中国后,被穿孔用作衣、帽或佩戴的装饰品。与银币同时出土的十二瓣莲花银碗,外口沿所刻的符号与银币的铭文字母一致,说明此银碗亦是古波斯制造的,与古波斯银币一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边湾村地近南海,村前的田野,古代是海汊,水上交通方便,直通南海,与外通商亦有可能。有些古波斯、古罗马银币被放入陶器中保存,或者在墓葬中作为随葬品,都说明其被作为贵重品保存,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这些外来物品的重视。萨珊银币是白银制的,当然也可作为金银珠宝的一部分而埋进墓中随葬。有些古波斯银币都有几个穿孔,显然是缝缀在织物的衣帽上作为装饰品,或系线作为佩饰之用的。古波斯、古罗马钱币曾流通使用过,但在其他广大地区,则是作为值钱的银块或银制装饰物看待的。这些银币是当时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极好物证。
受古罗马钱币的影响,东南亚、印度等地出现了仿造的古罗马钱币。如前所述,在越南Go Hang(隆安省)喔文化考古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按照当时的金属钱币风格仿造的带有罗马皇帝Antonius(安东尼)图案的钱币。注7而在泰国宋卡府Kluan-lukpad乡Thawatchai rammanut村则出土了印度仿制的古罗马钱币。这些情况都说明了由于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发展,东南亚、南亚等地出现了仿造的古罗马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