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当个好医生(代序二)
我是一名医生,在卫生健康行业一干就是48年。
我的名字叫大一,谐音是大医,这是我母亲的希望,她老人家一辈子希望做医生的儿子能成为大医。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还真不敢称自己是大医;如果比起我的母亲胡佩兰,我就更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
我的母亲胡佩兰是“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老人家活到了98岁,做了70年的医生。单在街道的社区小门诊就坐诊了28年,直到生命的尽头。
母亲是主任医师,曾经是三甲医院的大专家,却到基层小门诊去坐诊,为什么母亲能够一干就是28年?
母亲工作在最基层的社区,没有高档的检查设备,开展不了高精尖的手术,为什么母亲能够一干就是28年?
母亲服务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开的是最普通的药,拿的是最基本的工资,为什么母亲能够一干就是28年?
在母亲的身上,还有许多许多的为什么。
正是有诸多的为什么,才让我真正读懂了母亲,也悟出了很多行医、做人的道理。
在我的心目中,我的母亲胡佩兰才是真正的好医生,是真正的大医!
正如“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我母亲的颁奖词: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在我48年的医学之路上,我一直在实践着、探索着、思考着:医学是什么?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最终,是我的母亲胡佩兰给了我最好的回答和诠释!
但是,这么多年来,我发现,我们有些医生忘记了学医从医的初心,对医学的认识模糊不清。对此,作为一名老医生,我深感忧虑。
因此,在看病之余,在学术活动之中,在开展公益活动的间隙,只要一有机会,我就要说上几句话,写一点文字,呼吁我们的医生高举公益、预防、规范、创新的旗帜,推动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但是,我总觉得身单力薄、力不从心。
当看到文安同志的新作《看病,你懂的》这本书稿,我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顿感自己并不孤单,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许多像文安同志一样的“战友”,在大声疾呼,在砥砺前行。
因此,我就有了一种油然而生的冲动,一定要为文安同志,为这本书说几句话。
文安同志,之前我并不认识,后来因为我们一起举办“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大型系列公益活动,差不多有5年多的时间,几乎每个月都要见上一两面。
见面多了,就熟识了,我对文安同志就有了一些了解:他是学医的,却弃医从文,当了一名记者,准确地说是一名跑卫生健康口的记者,并且一跑就是20多年。
文安同志为人厚道,做人低调,做事踏实,处事严谨,有着“铁肩担道义”的豪情,也有着“妙手著华章”的才情。
如果从学医这个角度看,文安同志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就是内行,加之天天与医生、病人打交道,听得多了,见得多了,当然想的问题就多了,思考的问题也就不一样了。
如果从临床角度看,文安同志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就是外行;但所谓旁观者清,况且他旁观的时间还不短,自然就不是一般的旁观者。
由这样一位既内行又跨界的人来看我们这个行业,看医生和患者,不仅一目了然,而且入木三分。
看了这本书稿,我觉得应该为文安同志点赞,为这本书点赞。文安同志对我们这个行业,对医生和患者,有很独特的视角,也有很认真的思考;可以说,认识得透彻,思考得深刻。
当然,这本书说了许多大家喜欢听的话,也说了许多大家不愿听的话;无论是喜欢的,还是难听的,都是真话、实话。我想,让文安同志说出来,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从文安同志的一言一行中,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他对我们卫生健康行业的深厚感情,对医生的真诚期待。听锣听音,听鼓听声,我们不但要学会看病,也要学会思考,学会修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无须赘述。我想,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如果阅读了这本书,自然就会有自己的判断,会有自己的感悟。
见仁见智,冷暖自知。
胡大一简介:
胡大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主编/主译医学教材和医学著作60余部,主持完成心血管医学指南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现任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肺预防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