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涪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思路措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总体战略布局,即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六方面做出全面部署,这为涪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措施

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国有经济做强做优。

1.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着力破解民营企业准入、融资、降本增效、引才用工、创业、转型升级等难题,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对法无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落实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政策,进一步发挥助保贷、转贷应急周转金等资金池作用,推动实施知识价值信用贷、商业价值信用贷。认真落实各级减轻企业负担的相关要求,切实降低民营企业税费负担及用电、用气、用地、物流等成本。鼓励大型民营企业通过创新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引导中小民营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路子。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不受侵犯、合法经营不受干扰,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2.积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加快推进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职能转变,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益监管效率。启动太极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榨菜集团等企业股权激励新模式。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和发展布局,增加公共服务、重点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入,调整一般市场竞争性领域布局,推动国有企业做精主业、分离辅业、转型发展。突出抓好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3.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全面落实“全渝通办”,提升行政审批服务“四办”水平。深入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着力构建适应新形势、覆盖全过程的大市场监管体系。加快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辅助、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推进认证机构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强化企业无小事理念,巩固服务企业“三百”行动成果,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着力规范政商关系,做到亲而有界、亲而有度,清而有责、清而有为。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建设产学研一体、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持续推进科技创新

全力冲刺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建成高新区成果展示厅、科技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国家火炬涪陵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重庆市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研发)集聚示范区,着力打造“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加强创新创业载体打造,做强金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推动稻香文化创意众创空间、互爱科技园创建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搭建“涪陵科技大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产业化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

2.持续深化产教对接

提质高等教育发展内涵,支持长江师范学院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加快建设特色中职学校,推进市第二交通技校创建高级技工学校、重庆医药卫生学校和职教中心创建重庆市高水平中职学校,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重点产业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力争新增3个市级中职骨干专业、5个校外实训基地,职业院校专业与主要产业匹配度达到88%。

3.持续促进人才集聚

认真落实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等相关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和培养办法,实行人才服务证制度,完善优质人才公共服务,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力争人才贡献率提高到37%。强化需求导向,围绕重点新兴产业、紧缺行业引进急需人才,加强大学生创业帮扶、本土人才回引、“涪陵工匠”培养、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力争新培育、引进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00人,让更多有技术和创业精神的人才扎根涪陵。

4.持续推动军民融合

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加大人民防空、粮食储备、油气储备、战略物资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化军民产业融合,建设816军工小镇,支持川东船舶重工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争取军需装备项目、军民两用产业项目落户布局。统筹军地人才共育共用,促进军地人力资源合作开发利用。统筹军地社会服务保障,做好转业干部和退役军人安置服务。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发展短板是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稳定粮食生产。高标准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启动建设榨菜交易中心及文化科技馆,加快打造中国榨菜城,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启动建设大顺中药材特色小镇,新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3万亩。巩固提升柑橘、畜牧、蔬菜、蚕桑等地方特色产业。大力推动农产品“进城上网”,力争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深入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工程,完成“涪陵青菜头”“涪陵榨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30个以上、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5个以上。

2.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试验示范点建设,探索乡村振兴多种实现路径。加大榨菜产业“三变”改革试点力度,探索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榨菜产业发展平台。推进市级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试点,稳步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个以上。深入实施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联结。抓好供销社综合改革,完成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专项试点,新建基层供销社和综合服务社50个以上。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扎实开展农业政策保险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创新试点。

3.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持续提升镇容村貌,开展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启动长江沿线江南城区至清溪段可视范围内农房违章搭建专项治理,清理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长效机制,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10个。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户厕改造1.2万户。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四好农村路”1000公里、村组便道130公里,完成24个行政村饮水提升工程,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

1.着力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抓好城乡总体规划落地,扎实推进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高水平利用“多规合一”成果,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公共交通体系完善规划研究。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的规划管控,编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案,力争启动八角井传统街区更新工程。着力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增强4个功能组团的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公共服务等功能。有序推进乡镇总规修改,促进城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2.着力攻坚“两线三片一城”

突出新城区主战场地位,着力打造生态新城、科技新城、智慧新城和美丽新城。以涞滩河为纽带,强力推进高品质滨河生活带开发用地招商,加快建设涞滩河湿地公园,开展“两馆一中心”前期工作。以太白大道为主轴串联高铁片区、中央商务区和玉屏公园片区,开工建设绿地缤纷城商业综合体、五星级酒店、启迪科技城和轴线公园,加快建设站前大道二期、太白大道延伸线、玉屏公园。启动李渡长江大桥提升工程,提速石沱公轨两用长江大桥前期工作,加快形成城市道路内环、外环。建好建美老城区,持续推进城市提质减载和有机更新。加速畅通城区内部交通联系,建成通江路、插旗支路一期等项目,启动人民路、中山路综合改造。持续抓好街头绿地建设和道路绿化提升,开工建设乌江滨江公园延伸段,完成滨江环湖景观灯饰工程二期,进一步打造“两江四岸”风光带,建设独具魅力的“山城”“江城”。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1.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制约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2.坚持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进一步完善保护产权制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发挥民营经济在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产权多元化,以多途径多方式实现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交叉持股、双向进入,重构和再造企业微观主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协调,保障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拓宽民众参与分享发展红利的投资渠道。

3.深化政府“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厘清政府权力边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部门“瘦身”。政府要注重从宏观角度为企业创造健康运行的良性环境和合理机制,通过制度来引导企业的行为,发挥好政府在市场维护、市场引导、市场培育等方面的作用,真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的障碍,向市场和社会放权,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发展与创新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对未来发展的信心,稳定市场主体投资和创新的预期。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起“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4.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性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尽快扭转金融脱实向虚,以及金融资源在体系内循环、金融资源错配和效率不高等现象,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同时,还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加快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有效发挥综合保税区辐射带动作用,务实推动开放合作。

1.强化交通枢纽建设

完善对外通道,建成通车梓白高速公路,基本建成渝怀铁路二线涪陵段、南两高速公路涪陵段,配合开展渝万高铁、两江新区至龙头港快速干道勘察设计,启动实施涪陵北环高速公路,加快推进白涛园区铁路专用线项目前期论证。强化区域联结,加快建设马武至龙潭一级公路、鹅颈关至涪陵西快速干道、江东至焦石公路改造工程等项目。提速打造旅游环线,完成卷大路改造工程,开通一批A级景区旅游专线和旅游直通车。推进港站枢纽建设,协调推进乌江航运全线通航,加快建设龙头港二期工程,投用白涛大石溪码头,开工建设清溪园区码头。积极推进全国公交都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区创建。

2.强化开放水平提升

精准定位、科学布局,全面完成重庆涪陵综合保税区首期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加快保税仓库、标准化厂房、围网等建设,重点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确保按期封关运行,将其打造成为涪陵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优化提升口岸功能,完善龙头港口岸基础设施和海关查验监管场所,推动黄旗港口岸功能向龙头港调整,启动申报龙头港创建国家开放口岸。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大力培育一批外贸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

3.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把招商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完善招商引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激励体系、保障体系,由拼资源、拼优惠政策向比环境、比服务转变,由全面出击向专业化精准化转变,由单一招商向引资、引技、引智并重转变。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招龙头、壮集群、补链条,紧盯不放、靠前服务,进一步提高项目落地率、开工率和投产达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