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涪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依据
现代化经济体系,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构建的支撑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经济体系。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分别考察现代化和经济体系两个概念。
(一)现代化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现代化,国内外尚无统一定义,这一词已成为世界上学者们广泛争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论界对现代化的定义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时间和价值双重尺度说
“现代化”一词的英文是“modernization”,它是从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根据《韦氏词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585年,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二是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modern的两层含义有不同特点:①性质只有时间限制(新近的),没有领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特点;②时间只有开始时间(大约1500年),没有结束时间,所以,“现代”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英语单词modernize是动词,产生于1748年,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个外来词,在英文中是modernize的名词形式,产生于1770年,意为to make modern,即“使成为现代化的”之意。在汉语中找不到和modern一词准确的对应词汇,通常译为“现代”,有时也意译为“摩登”,为“时新,新潮”之意。现代化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它是指从公元1500年以后至今的较长历史时期。“现代化”同时还是一个价值概念,它是指区别于medieval(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即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否定中世纪的神学权威,崇尚古典文化,开拓出近代新文化的新时代。由此推论,“现代化”具有两个基本词义: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2.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动态过程说
最初的现代化理论家,无论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还是历史学家,都偏重于从历史学的角度给现代化确定概念。如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的“现代化”条目说,现代化是一个旧的社会变革过程的流行术语,而这个过程就是“欠发达社会”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社会变革……它是由国际或社会之间的交流触发的。他实际上认为现代化是“西欧和北美产生的制度和价值观念从17世纪以后向欧洲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18—20世纪向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我国部分学者也认同这种看法,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所记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具有相互排斥特征的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经济学家认为,现代化是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社会消费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他们认为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主体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从传统经济状态向现代经济状态转变的过程。
3.工业化实质说
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始发原因,或者把现代化视为工业化的最终结果,这是一种普遍的观点。这种观点所说的工业化,不仅仅是指从18世纪后期始于欧洲的工业革命所引起的那个工业化过程,还包括20世纪的高度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一词从广义上讲,甚至已经成为经济现代化的同义语。工业化的过程不仅限于经济本身,它还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中国现代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已故教授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归纳了世界各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解释,他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她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两次现代化理论的提出者何传启研究员认为,世界范围内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为第一次现代化,由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转移极其深刻变化的过程为第二次现代化。现代化研究学者(马崇明,2003)进一步把现代化含义界定为: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认为现代化应该同时具备自觉性(或理性选择性)、科技性(或科技带动性)和整体转换性(科技应用于生产进而导致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
(二)经济体系的内涵
经济体系在过去国内的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并不多见,缺乏一个严格的学术界定。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基础与核心是经济发展,经济的现代化(即广义的工业化)构成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最主要标志。因此,“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从这个角度看,经济体系是包括经济运行方方面面在内的完整系统,“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理解经济体系:微观经济学从成本、收益(效用)、价格角度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具体行为;宏观经济学强调从供给、需求和调控几个层面研究经济,特别是主张通过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管理经济;增长理论更多从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角度研究生产环节和经济增长;福利经济学侧重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研究生产和分配的效果;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从比较优势、技术差距、需求偏好等角度研究贸易行为和贸易结构;消费经济学从收入、生命周期等角度研究消费问题;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弗里德曼等从货币角度研究经济运行和政策。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发,将经济运行分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对经济运行进行了全景式研究,但其关于经济体制等的部分具体结论并不适用于现代的中国经济。在马克思提出的四环节基础上,结合各主要经济学分支和我国经济实际,可以概括为:经济体系是包括经济主体、发展目的、发展动力、运行载体、发展路径、管理方式在内的立体化的经济整体。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
综合来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共同参与的,以人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制度变革和对外开放为动力,以动态升级、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载体,以结构均衡、分配合理、持续发展为路径,以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调控机制为保障,目标清晰、动力充足、效率领先、结构均衡、持续发展、市场有序、调控有效的经济运行集合体。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创新驱动和引领的,而不是自然资源驱动的;是人力资本支撑的,而不是人力资源支撑的;是结构先进自动升级的,而不是比例失衡的;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协同进步的,而不是相互脱节的;是绿色循环低碳的,而不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
二是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中,水资源、交通、能源、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安全高效,实现网络化、便捷化、智能化。
三是现代化市场体系中,市场准入畅通、市场退出便捷,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价格信号真实,市场供求自动调节。市场的微观主体——各类所有制的企业在法律上完全平等,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四是现代化城乡区域体系中,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实现空间均衡,城市化地区高密度高效率集聚经济和人口,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提供农产品,生态功能区主要提供清洁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优美环境等生态产品,更多的空间将还给大自然。生产要素在城乡区域间自由流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五是现代化开放体系中,产业、市场、城乡、区域是完全开放包容的,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在法律上一视同仁、在政策上平等对待,内需和外需是协调的、进出口是平衡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均衡的。
六是现代化经济体制下,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形成现代金融体制、财税体制、企业制度、创新体制、人力资本体制、社会保障、宏观调控、政府治理,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