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总序

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科,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主要探讨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等问题。但是西方发展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并没有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是现代化发展问题,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现代化强国建设。西方发展经济学不可能指导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亟须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中国发展经济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和材料为基础,把发展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构建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探讨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规律。

一、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定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如何解决贫穷落后的问题,而是应该研究中国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规律。概言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如何由落后国家变为一个经济大国,研究如何由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国的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由封闭经济体系向开放经济的转型,成功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阶段的发展道路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范本,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系统总结和研究,进而形成系统化的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二是进入新时代,我国如何从一个经济大国变为现代化经济强国。就经济总量而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不是经济强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仍然面临现代化发展问题。传统增长方式亟待转型,“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尽快跨越,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亟须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使中国从经济大国转向现代化的经济强国。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以中国现代化强国发展道路为研究对象,回答的是“什么是新时代的现代化发展”“在新时代如何实现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的现代化发展为了什么”这三个根本问题。既要解释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又要研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后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易言之,既要对中国过去的发展道路进行理论总结,又要对中国新时代的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道路进行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这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求,而且是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构建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同时也“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内在的本质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道路,总结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指导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

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继续坚持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其基本立场在于实现以人民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始终要坚持的核心立场。

二、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定位

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定位应该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实际、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和中国新时代现代化发展的实际,研究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问题,总结概括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历史经验教训,提炼升华,探索其中的经济规律,进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才能从学理上阐释中国道路的成功,才能指引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从这一实践定位出发,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创新的内容应大致包括:一是中国由传统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农业工业化与其他国家不一样,改革开放之前通过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民间资本的力量,通过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二是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具有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因而城乡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的伟大社会实践。”(2)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把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均衡发展的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形成,是采用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方式建立起来的,因此,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总结其发展规律。四是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除的贫困人数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多的,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贫困发生率已由1978年的30.7%下降至2015年的5.7%(3)。中国的反贫困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必须总结这一经验。

三、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创新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内在的、本质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1)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也研究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核心包括:①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1845—1846年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精神劳动、物质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并使人的潜能和天资、兴趣和才能得到空前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人的身心、精神(道德)、才能、个性全面而丰富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得到实现的,马克思把这一点总结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4)。②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最终决定因素。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是马克思生产理论体系的两个维度。马克思在其生产力理论中,首先论述了要素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论述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时,就分析了生产要素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指出:“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5)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三个部分,其中人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最活跃的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是经济发展的物质要素,是人的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同时,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要素中劳动者的素质,也决定着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的水平。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分工与协作中,还分析了协作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协作生产力实际上通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形式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马克思分别研究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种协作形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③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在于按比例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中强调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个生产环节按比例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再生产理论中他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两大部类之间只有按比例协调发展,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同时,资本循环依次要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它们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只有这样,资本循环才能顺利进行,这表明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必须保持协调关系。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还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物质变换关系,在这个物质变换关系中,人与自然之间必须保持协调关系,在经济发展中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④经济发展的效果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包括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前者是指生产场所的扩大,后者则是指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地租理论中论述了粗放经营和集约化耕作两种方式。这实际上是分析了经济发展的两种方式:一是要素投入驱动型的发展;二是要素使用效率提高型的发展。如果经济发展主要靠要素投入来推动,就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如果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要素效率的提高,则是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马克思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是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而形成的系统化学说,是研究和揭示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科学,是最高层次的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方向性、基础性、战略性层面研究中国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例如,新时代理论,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理论,创新驱动理论,共同富裕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新常态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五大发展理念理论等,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创新要坚持的基本原则。而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可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什么是现代化发展”“现代化发展为了什么”“为谁实现现代化发展”等问题。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包括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的“三农”现代化道路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既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其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四、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应该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同时,应该从学理上“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回应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挑战”(6)。因此,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必须开拓新的境界。

(1)发展观的新境界。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观,开拓了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发展观的新境界,是发展观的一次重大创新。具体表现在:①创新发展体现了发展动力理论的新境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效能以及可持续性。②协调发展的理念开拓了发展结构理论的新境界。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需要转向协调发展,以增强新时代发展的整体性,使新时代的产业结构、供求结构、区域空间结构以及相应的发展战略趋向均衡。③绿色发展理念开拓了新时代经济发展财富理论的新境界,传统发展经济学的财富仅是指物质财富,绿色发展理念依据人—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观点形成新的财富论,进一步强调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④开放发展的理念开拓了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新境界,开放发展强调从融入全球化到主导全球化的转变,使我国由经济全球化的从属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⑤共享发展的理念开拓了发展目的理论的新境界,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在新时代实现改革和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由此可见,五大发展理念开拓了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发展观的新境界,是发展观的一次重大创新。

(2)发展目标的新境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开拓发展目标的新境界,研究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质量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保障。质量变革是指实现产品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其关键是提升生产质量,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变革主要包括生产效率、市场效率和协调效率三个方面。其中,生产效率强调要素配置效率、企业运行效率和生产组织效率;市场效率关注市场准入效率、市场匹配效率和市场交易效率;协同效率是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协同运行效率。动力变革是指经济发展动力的调整,包括创新发展动力和结构发展动力。创新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提升生产能力、提高市场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实现协调发展的第一支撑力。结构发展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须通过产业结构、动力结构和要素结构的全面优化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任务的新境界。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也就是实现国家富裕。进入新时代以后,国家富裕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无论是经济发展、经济改革,还是现代化都应当考虑“富民”,即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能否使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发展任务的新境界。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以“富民”为目标,不仅涉及加快经济发展问题,还涉及经济发展成果如何分配,才能使人民群众得到最大收益、最大的社会福利问题(7)。即一方面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快”是指速度,“好”是指质量,“好”放在前面,是发展观的新境界,也就是经济发展由数量型、速度型转向高质量发展型;另一方面,让人民富裕,不但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还要在收入普遍提高的基础上缩小收入差距,让居民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提高。

(4)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境界。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数量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质量型的发展路径,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核心,把质量当成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变量,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创新发展,将中国经济引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必须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开拓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境界。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与过去发展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要建立在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强调经济结构在诸多领域的全面升级,同时,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要从单纯的速度提升变为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不能仅以GDP为标准,更重要的是要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居民共同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减少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5)经济发展动力的新境界。处于低收入发展阶段时,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贫困和实现快速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以规模扩张和要素驱动为动力追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数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由摆脱贫困转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由建设经济大国转向建设经济强国,为此,必须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从要素驱动彻底转向创新驱动。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需要强调经济发展动力的创新,不断强化创新引领新时代发展的动力作用。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引领,应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创新的动力,在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上地位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与产品创新的深层次对接。

(6)经济发展动能的新境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动能是不同的,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培育和发展经济新动能就是要给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动力、新的能量。新动能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促进质量效益型经济发展的动力。新动能的形成需要供需双侧协调发力。供给方面,通过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制度变革等手段培育供给侧新动力;需求方面,通过消费、投资、出口需求协同拉动重振需求侧动力。由于新时代经济矛盾1的主要方面集中在供给侧,应将供给侧动力作为新时代现代化发展新动能的核心。概言之,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适应世界新产业革命的趋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坚定走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道路,以创新为抓手实现新动能的培育。

(7)发展战略的新境界。经过新中国70年,特别是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发展问题,而是发展起来以后的现代化问题,相应地,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必须进行发展战略的创新,开拓发展战略的新境界。具体而言,在战略思路上,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以促进经济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知识、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本等为先进生产要素,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新时代经济现代化,以追求效率、秩序、民主为核心的新时代政治现代化,以城市化和城镇化为特征的新时代社会结构现代化,以人的素质提高和生活方式变革为主体的新时代人的现代化。在战略目标上,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由高速增长目标转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要由过去的制度创新转向以建设创新国家和现代化强国为内容的综合创新。战略措施上,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由单一市场化路径转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以“强起来”为目标构建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发展型式的新境界。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了“发展型式”的概念,他认为“发展型式”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在重要领域的系统变化。中国过去的发展型式围绕解决贫穷落后问题而形成,这种发展型式以速度为目标,以要素投入为动力,以规模扩张为方式实现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面临的不再是发展问题,而是发展起来以后的现代化问题,此时就要依据变化了的问题和主要矛盾,开拓发展型式的新境界。要以发展质量为目标,以创新为驱动力,以效率提升为主要方式,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终极目的,以现代化为主线进行发展型式的变革。

五、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创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也是经济发展最快、最成功的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最多、困难最大,实践经验和可供研究的资料最丰富,是最能够出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地方,也是发展经济学研究条件最好、最有利的地方。”(8)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并从学理上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创新的任务具有二重性:一是总结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问题、新材料,形成系统化的学说以指导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二是形成系统化的学说,为世界发展经济学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依据发展经济学的一般范式,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从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出发,从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主题、发展道路等方面研究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二是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特殊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

(2)中国特色的发展条件。经济发展的条件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模式,以及经济发展的道路。这一层次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发展条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二是中国发展条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初始条件的比较;三是在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禀赋条件、制度条件、市场条件、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基础条件、文化条件等方面的中国特色;四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特殊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就业、“三农”、贫穷、地区、城乡、工农差别等方面研究中国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的特殊问题。

(3)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发展初始条件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的市场化道路、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中国特色的“三农”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开放发展道路,并进一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在上述“六化”中的特殊规律。

(4)中国特色的发展过程。这一层次主要研究如何实现新时代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依据五大发展理念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研究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贡献,以及在实践上如何推进五大发展。重点研究如何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中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5)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一部分主要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选择的不同于西方但又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而言,一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演变,包括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模式和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二是中国发展模式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比较研究中国较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特殊性。三是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依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现实状况,研究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6)中国特色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总体构想,及其为此实施的总体规划和方针政策。这一层次主要研究:一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主要包括:计划经济时期的赶超战略、改革开放时期的追赶战略、新时代的质量效益战略。二是发展战略的中国特色。从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研究中国发展战略在选择、实施等方面的中国特色。三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如何从长期的追赶战略转向质量效益战略。

(7)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这一层次主要研究:一是中国经济发展对人类的贡献。总结大国发展的经验,总结中国发展模式、道路、体制等方面对世界的贡献。二是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对世界发展经济学的贡献。总结概括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及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的理论。三是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估计。在对世界上各种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分析的观点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估计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前景。

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与新中国70年”丛书简介

“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与新中国70年”丛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理论经济学科共同完成的一套系列丛书,也是我们在理论经济学建设方面的新成果。

西北大学理论经济学科过去以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见长,后来何炼成教授又提出了中国发展经济学的构想,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发展经济学成为西北大学理论经济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我们在研究理论经济学,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认识,即中国的问题是发展问题,而发展问题需要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在这种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把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相结合,提出了建立“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思想认识。

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我们首先开始写文章逐步阐释这一思想。2012年我和我的学生钞小静在2012年第11期《经济学家》上发表了《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逐渐通过经济增长问题来研究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在2013年第5期《经济学家》上,何爱平教授发表了《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阐释了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2015年我和我的博士生马强文又写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在云南召开的第一届公共经济学论坛上我讲了这篇文章,阐释了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在2015年第3期《黑龙江社会科学》上,我发表了《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把握时代发展规律》的文章,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都需要用现代政治经济学予以回答。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对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规律意义重大”。

2016年,《西部论坛》杂志主编黄志亮教授专访孟捷、周文和我三人,专访稿发表在《西部论坛》2016年第5期上,在我的专访稿《中国经济学的形成基础与体系构建》中,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要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中国经济学首先应研究中国发展的经济学,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我在2016年第6期《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的文章,系统阐释了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文中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应该以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为研究对象,主线是发展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在理论逻辑上,‘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既反映人类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还能有效解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现象、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在实践逻辑上,‘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有效解释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抓住‘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并直面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大矛盾。在发展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结合中构建的‘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应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中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微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与世界合作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等五个层次问题”。我在2018年第3期《天津社会科学》上发表了《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阐释新时代中国高质量的发展》的文章,阐释了发展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问题,同时我多次在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上介绍了我的这篇文章的思路。2018年我们给本科生开设了一门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8讲”,把讲授内容组织大家写成文章,在《西北大学学报》连续发表,我的文章和师博教授的文章都体现了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文章发表后先后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围绕这些文章的思路,我们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组织这套丛书的研究设想,恰好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所以我们把这套丛书的名称定位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与新中国70年”,一方面,这套书是发展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这套书是新中国70年的经验总结和概括。

这套丛书包括:《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与分析范式》《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中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微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与世界合作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绿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理论》。

本套丛书得到了西北大学社科处的高度重视,同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经济管理学院共同完成了这套丛书。在丛书写作的过程中,我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转任到了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的位置,但是我仍然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利用中心平台,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师博教授的协助下,我们继续完成了这套丛书。本丛书的出版感谢西北大学各级校领导的支持,感谢社科处、学科办和研究生院的支持。感谢我的老师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等师长的支持,我的思路得到了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同时,这套丛书的出版也得到了中国经济出版社霍宏涛副总编辑和贺静副编审的大力支持,在书稿修改、封面设计等方面他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是我们的一个新的构想,我们期待着学术界同人的关注和批评,我们将在这个领域中不断开拓,争取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任保平敬序

2019年1月于缥缃居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05-18.

(2) 彭国昌.分离与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与路径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4(1).

(3) 孙久文,唐泽地.中国特色的扶贫战略与政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2).

(4) 戴跃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

(5)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5.

(6) 洪银兴.以创新的经济发展理论阐释中国经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

(7) 洪银兴.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5).

(8) 简新华.创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J].生产力研究,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