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及产业相关理论梳理

孙兵(2007)强调城市群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空间分工布局的重要性,城市群中无论是各个城市内部还是整个区域,要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完善区域各城市的分工布局与主体功能定位(1)。林毅夫、刘培林(2003)强调了比较优势的重要性,指出区域内各地区要发挥其比较优势才能更好地实现区域整体经济增长(2)。李春梅等(2015)指出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可以推动区域内部的分工,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而全面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3)。关于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李国平(2004)在《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中,以首都圈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区域内部经济联系、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职能分工,以狭域、中域和广域为三个维度,全面分析了在首都圈的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态及空间现状与未来可能的走势(4)。李国平(2008)综合目前的国内背景和京津冀区域科技发展现状,提出了有助于京津冀重大产业创新的战略格局(5)。孙久文(2004)认为首都圈区域可通过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地域间旅游产业合作、奥运会服务产业等方式实现区域间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产业、资源、环境、市场、人力、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6)。刘作丽、贺灿飞(2007)以京津冀城市群的工业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为数据来源,深入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工业结构趋同趋势,得出京津冀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工业结构存在相似趋同现象,但相似程度随产业的细分而显著下降(7)。张贵等(2014)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重点,聚焦产业集聚和整合,指出了京津冀各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8)。朱江丽、李子联(2015)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产业、人口、空间的维度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通过构建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函数,得出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人口、空间之间协调发展情况并计算各市的耦合协调度(9)。刘少和、梁明珠(2015)以环大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广东各市在建、待建的各个山海旅游产业园区,发现环大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文化创意型、浏览观光型、度假休息型、购物制造型等围绕旅游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指出地方政府在推动本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提升本地旅游产业集聚度的影响,进而对提升整个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10)。万庆、曾菊新(2013)以武汉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产业结构分析框架,聚焦产业发展过程中空间因子产生的作用,为研究武汉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建立相关模型及各个城市之间的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定量研究武汉城市群的产业、经济发展趋势(11)。方创琳(2017)在研究关于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命题上,主要聚焦理论创新,把握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在保持协同理论的核心地位的基础上,加入突变论、博弈论、协同理论及耗散结构理论作为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12)。李小建、杨慧敏(2017)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重点,从各地级市的人口、产业、空间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中原城市群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分析中原城市群2000—2014年立足于人口、产业、空间的协调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