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生态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人类社会的经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全球经济增速快速上升。但也正是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资源的过度使用、森林的大面积砍伐、碳排放量的逐年累积、越来越多的动植物濒临灭绝、海平面上升对发展中小岛屿国家居民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人类的知识往往具有滞后性,在意识到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后,发现现有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地对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进行研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人类需要发展新的知识与科学来解决新的经济—环境问题,生态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气候变化

自1960年以来,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持续上升,从目前碳排放趋势来看,未来全球二氧化碳排量仍有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起步之初,全球碳排放量还不足以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但1970年以后,全球碳排放量高速上升,远远超出了生态系统可容纳的碳排放量。1960年,全球一年的碳排放量为900万吨,但到2000年时,全球碳排放量已达2400万吨,几乎是工业革命前碳排放量的3倍,此后碳排放量逐年上升(见图2-1)。

图2-1 1960—201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工业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以及森林的过度砍伐是碳排放量逐年提高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后,英、日、法、美、德等发达国家都大力发展工业,通过工业革命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成为二氧化碳排放大国。20世纪末期,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开放、科技发展,致力于建设成为工业现代化国家。追根溯源,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各国为实现经济发展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碳排放量,但其累积量都导致了全球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由图2-2可知,近些年,美、英、法等国人均碳排放量虽有所下降,但仍远远超过了世界人均碳排放量水平,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在20世纪还未达到世界水平,但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均碳排放量逐渐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成为全球碳排放大国。

图2-2 1960—2014年各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1960年以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以线性速度上升,进入21世纪则以更快的速度增加。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世界碳排放量迅速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碳排放的逐年累积引发了一系列的极端气候现象,2014年发生的海洋变暖和酸化导致的珊瑚白化事件引起广泛关注;2016年太平洋地区出现了5级气旋和一次极不寻常的印度洋风暴。同年,飓风在肆虐完巴哈马和加勒比海地区后转移到了另一个小岛屿国家——海地,并造成数百人死亡,损失至少19亿美元。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包括温室效应导致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农产品产量下降,这些都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全世界的高山冰川都在开始融化,甚至是加速融化,部分咸水层逐渐侵入沿海淡水蓄水层,这严重影响着沿海小岛屿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些国家四面靠海,海洋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且大多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海平面上升损害最大的就是这类国家。气候的变化警醒着人类,只有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正是生态经济学所要讨论的问题。

二、森林消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1990年对全球森林面积进行测度以来,全球森林面积就以线性速度急速减少,20多年来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100万平方千米。森林消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对林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口增加对耕地需求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林地转化为农用耕地。森林消失在发展落后的国家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在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的木材公司只追求短时间内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没有长远的经济规划,对森林进行盲目而无节制的大面积砍伐,在遗留下一片片的荒地后,目标又开始转向其他森林;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大部分国家还未实现工业化,经济发展缓慢,居民普遍通过砍伐森林来满足对耕地和薪柴的需求,导致森林大面积遭到人为破坏。森林的大面积消失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经济效应方面表现为,以生产或出口林产品为国民收入的国家,随着森林的消失,农林产出下降,就业和收入会急剧减少;环境效应方面表现为洪水泛滥,空气中水分循环失衡,许多生物丧失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以及自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大规模扩展,生物也在快速大规模消失。由于人口增长,人类开发自然环境的技术能力增强,索取自然资源的欲望越来越高,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是物种锐减的主要原因,尤其表现在热带雨林上。由表2-1可得,相比1990年,2016年全世界森林砍伐面积虽有下降,但森林仍然在大面积消失,在2016年达到了39991平方千米。其中,低收入国家对森林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相比1990年,2016年的森林砍伐面积明显快速下降;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国家的森林消失面积稍有下降,但降幅较小;而高收入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森林砍伐面积不降反升,对森林的破坏性正在逐步加强。森林虽仅占陆地面积的6%,其所拥有的生物物种却超过了地球所有物种的一半,但森林正在以比其他大型生物群落更快的速度被毁坏。

表2-1 森林砍伐和受胁物种数量

注:受胁物种是指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划分为濒危、易危、稀有、未定、脱离危险和欠了解物种的数量。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

目前,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碳排放逐年累积、气候变化、工业废物的排放、森林过度砍伐引起生物栖息地的巨大变化,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植物正处于受威胁和濒临灭绝的状态。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受威胁、濒危的动植物都在逐年增加。由表2-1可知,2018年全世界范围内植物物种受威胁最为严重,其受威胁数量几乎是哺乳动物的5倍;在已知的9946种鸟类中,受威胁的鸟类占比大约为50%,最主要的原因是栖息地变化造成的鸟类濒危;全球受威胁的哺乳动物已达到3434种,占全世界哺乳动物的24%;除植物物种外,鱼类受到的威胁最严重,目前接近1/3的淡水鱼和咸水鱼都受到严重威胁,极有可能彻底从地球上消失。虽然还没有人能够准确计算出地球上确切有多少动物和植物,但物种丰富性的急剧减少却是毋庸置疑的。

物种的消失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可预料的,如果物种多样性继续以目前这个速度减少,会导致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不可挽回的变化。人类与其他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是命运共同体,物种锐减意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正在消失,那么人类的生存必将受到威胁。因此,动植物多样性减少是人类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而生态经济学的出现为人类指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即对地球的生态系统作出尽可能的协调,尽早实现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和谐共处。

三、土壤侵蚀

自从人类文明开始,土地就已经开始退化,土地退化对于人类来说是个一直存在但仍未解决的问题。只不过在古人类文明中,土地退化是顺其自然发展的,而随着全世界开始发展工业化,土地退化更多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人类几乎90%的食物都是依靠土地生产,而目前地球上土地恶化加剧,据估计至少已有35%的土地开始恶化,这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口急剧增加与耕地大面积退化对于非洲人民来说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尖锐的矛盾,非洲许多国家的过度开垦、表土流失导致谷物收获总面积逐年下降,如索马里的谷物收获总面积由1961年的52万公顷下降到2011年的26万公顷;其他地区如尼日利亚、津巴布韦和卢旺达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正在经历着严重的土壤流失,导致谷物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粮食产量下降(见图2-3)。据俄亥俄州立大学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拉腾•拉尔评估,土壤侵蚀和其他形式的土地退化使非洲的粮食产量减少800万吨,大约占其粮食总产量的8%。撒哈拉北部的阿尔及利亚也面临耕地沙漠化的威胁,为了阻止撒哈拉沙漠掩盖人们赖以生存的耕地,40%的粮食依赖于进口的阿尔及利亚决定把20%生产粮食的土地改种树木,以此来保护剩下的80%的耕地。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小岛屿国家,四面环海,谷物收获总面积正在逐年下降,相比1961年,2011年的谷物耕地面积减少超过了一半,土地侵蚀严重影响着许多日本这样的小岛国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图2-3 1961—2011年部分国家年谷物耕地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通过对马拉维、墨西哥等国进行研究,发现土壤侵蚀造成的农业损失已经达到这些国家GDP的0.5%~1.5%。尽管世界银行指出土壤侵蚀会导致农业生产力逐渐下降,但是许多国家并没有为减少土壤侵蚀采取有效措施,以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超过了地球的可承载力,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土壤退化加速,人类可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价格也随之上升,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加大了收入不平等的差距,进一步加重了土壤恶化以及人类的饥饿和贫困。

四、能源紧缺

在当代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化石燃料依然是工业化进一步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尤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完全依赖化石能源来实现工业化改革,因此,缺失化石燃料能源基础的世界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然而地球上的煤炭、石油等矿物资源是有限的资源,若依然按照当前速度开采挖掘,终有一天,人类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会被消耗殆尽,那时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将面临难以解决的困境。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开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依次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主要燃料资源。20世纪后期,石油开采迅速推动了全球的经济发展,却也给地球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带来了不可挽救的损害,资源耗竭、空气污染、煤炭石油开采地区塌陷严重。考虑到煤、石油的大量使用对环境和空气污染严重,人类开始以清洁度更高的天然气为主要燃料资源,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自1971年以后全球能源使用量与日俱增,2014年全球能源使用量相比1971年增加了50%,全球能源使用量在未来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世界各国为了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对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开始增加。然而在当前的能源使用量中,全球化石燃料能耗占总量的百分比仍然高居不下,在2014年这一比例达到了80.8%,而可再生资源和可替代能源分别占能源总量的7.5%和8.1%(见表2-2)。中东和北非的化石燃料能耗占总量百分比高达97.4%,其他大部分地区这一比例基本在70%~80%,可见化石燃料能耗在总的能源使用量中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地球上的资源存贮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因此,人类必须认真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问题,科学利用现有资源,尤其是对能量的利用。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紧缺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否则它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表2-2 全世界能源使用量和增长率

续表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

上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问题,不是某个国家特有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需要人类共同努力去解决,生态经济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让全世界看到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