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
诸葛亮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毛泽东独具慧眼,还认为他会处理民族关系。
毛泽东评点原文
◎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
这是诸葛亮的高明处。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蜀国大臣,杰出的政治家。字孔明。琅笽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家世二千石。东汉末,牧守混战,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
(207)刘备闻其名,三顾草庐。亮拟定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机进图中原的隆中对策,为以后的蜀汉制定了总的战略。诸葛亮成为刘备主要辅佐。次年曹操南伐,他和江东周瑜、鲁肃共同努力,并亲至东吴游说,促成孙权、刘备的联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随后,辅助刘备取荆州四郡,出任军师中郎将。后从荆州率军溯江入蜀助刘备包围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迁军师将军。刘备出征,常镇守成都,稳定后方,保证供给。刘备称帝,任丞相、录尚书事。章武三年(223),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否,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刘禅暗弱,朝政无论巨细,都取决于亮。
诸葛亮当政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信奉申、韩法术,法令严明,赏罚必信。不论何人犯法,都严惩不贷。
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益州豪强大族自刘璋统治以来,长期专权自恣,蔑视群臣之道,诸葛亮对他们的不法行为,也毫不容情。这些措施保证了蜀国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清明和统一。
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建兴三年(225),南中(主要在当今云南、贵州地区)发生大族叛乱,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进行讨伐,打击为首分子,同时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从此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基本稳固,为蜀国提供了物质财富和兵力。
诸葛亮坚持与孙吴的联盟,并多次进行北伐,虽苦心筹谋,企图消灭曹魏,恢复汉室,但都因力量相差悬殊,屡遭挫败,未能成功。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中,病卒于前方,谥忠武侯,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著有《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余言。
试 析
在三国人物中,毛泽东最推崇的,大概要算诸葛亮。在他的著作中不止一次提起这位智慧的化身。1957年,在《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一文中,毛泽东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中说:“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这是中国的成语。中国还有一句成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战争年代,毛泽东十分重视革命队伍中的宣传鼓动工作,提倡学习诸葛亮宣传鼓动的技巧。古田会议后的1930年夏天,毛泽东在红四军大队长以上干部会上作报告,就宣传鼓动工作的重要性发表了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宣传鼓动重于指派命令。在讲这个问题时,他巧妙地引用了三国时黄忠老将大败夏侯渊的故事。他说,黄忠本来年迈体衰,很难取胜夏侯渊。可是,智谋高超的诸葛亮使用了“激将法”,把黄忠的勇气鼓动起来了,于是黄忠立下军令状:如不斩夏侯渊于马下,则甘受军法。最后黄忠果然杀了夏侯渊。讲完这段故事,毛泽东则回到现实。他指出,我们的战士是有高度阶级觉悟的,我们用不着使用“激将法”。但是,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用宣传鼓动提高战士的阶级觉悟,启发大家的革命英雄主义。把道理讲清,意义讲明,我们广大战士就可以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解放后,毛泽东很注意维护民族团结,因而对历史上那些能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政治家,是十分推崇的。在《诸葛亮传》中,他在裴松之引《汉晋春秋》的一段注文旁边,加了很多圈。这条注文记载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和平定云南后用当地官吏管理南中的事迹。毛泽东赞叹道:这是诸葛亮的高明处。
诸葛亮,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又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千百年来,受到无数人的顶礼膜拜,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人物。毛泽东也由衷地钦佩这位历史人物,并善于借助这位历史人物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启发人们的思想,推动革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