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计职业素养要求
当你心中已对会计及会计职业有了基本认知;当你牢记了职业生涯成长之路中必须明白的几个道理之后,你会了解自己应当具备哪些会计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功、优秀的会计。下面就来谈谈会计职业素养的要求。
1. 遵守职业道德
(1)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安心本职岗位,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2)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执业谨慎,信誉至上,不为利益所诱惑,不弄虚作假,不泄露秘密。
(3)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
(4)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5)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6)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不断进取,提高业务水平。
(7)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钻研相关业务,全面熟悉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积极参与管理。
(8)强化服务。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学习知识查阅】财政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 提高业务素质
(1)熟悉企业的经济活动
在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之前,你首先应该成为企业的一名业务人员。来到企业的第一站不应是企业的财务部门,而应该是企业的业务部门。必须熟悉企业的业务,包括业务范围、生产流程、工作流程、企业的规章制度、员工守则等。只有非常熟悉企业的业务,才能很好地进行财务核算,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
有不少单位的会计抱怨说单位的领导不重视会计。这主要是会计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作用,领导自然就感觉不到你的重要性了。会计只有非常熟悉本单位的业务,才能从会计的角度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样才能从会计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解决问题,为企业经营管理做出贡献,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样才能让领导对会计刮目相看。因此,熟悉本企业的业务是做好会计的第一步。
(2)掌握专业知识
在熟悉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之后,会计人员必须用会计语言将企业的经济活动记录下来,这就需要用到会计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素质的特质,是职业判断能力的潜在表现,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从业知识。“基础会计”是同学们学习会计的入门课程,接下去同学们还要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等相关专业课程,只有经过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学习,才能对会计知识有系统的了解,为完成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3)掌握专业技能
由于会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才能提高职业能力。因此同学们在校期间,应认真进行会计模拟实训,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同时也要珍惜步入社会前的社会顶岗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进而深化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同时,同学们应注重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工具一是语言工具,二是计算机工具。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会计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管理,是减轻会计工作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保证,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掌握好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术是当代会计人员的必备条件。最后是驾驶工具。
3. 培养综合能力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优秀的会计,只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会计专业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工作任务或者难题时,能够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系统地制订行动方案,从而采取恰当的手段使工作得以高效率展开并最终取得高绩效的能力。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策划能力、执行能力等。
例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财会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对于国家不断出台的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法规,会计人员必须及时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工作的需要。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会计人员也不例外。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工作中,会计人员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业务方面的,也有其他方面的,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有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又如,会计工作不仅需要与单位内部各部门的人员接触,还需要与外部相关业务单位如银行、税务、审计、财政等部门打交道,有的还需要和工商部门、物价部门进行沟通,所有这些都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培养综合能力,首先要同学们学会做人,做人的核心是具备爱心与责任心,其次,才是做事。同学们可以在不断地“做”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为我们在“做中学”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只有把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
任务实施
1. 会计支招:根据不同情况来考虑如何记账,毕竟家庭记账与严格的企业记账有所不同,家庭记账除了要考虑精确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记账的目的是什么。某私企财务部门的会计万建军的观点是,应该按照不同情况考虑如何记账。
支招1:实物进账不能单记收入或者支出。单就这一笔10元账来说,如果考虑到家庭收支中很少有这样的实物“进账”出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一方面,该笔实物“进账”金额并不算大;另一方面,因为这10元的背后其实是2.5千克大米的实物,这种实物“进账”其实兼具收入和支出“双重身份”,所以不能单记收入或者单记支出。如果记录的话,必须是先记入收入10元(可添加备注:老爸赠予),再记支出10元(可添加备注:2.5千克大米)。
支招2:“忽略式”记账无法真实“反映”家庭收支。万建军认为,如果在家庭收支当中,像这种亲友赠予、单位福利或者其他意外收入较多的话,则有必要在账本中逐一体现。不能因为这种实物“进账”身兼两职就一并抵销掉。
支招3:家庭账单按收入/支出两条线分别列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收入项下,可将现金收入(包括工资、福利等)、卡券收入(包括消费卡、购物券等)等实物收入分别归类记录。如得到2.5千克大米(市价10元)的馈赠,可在收入项下实物收入中记录10元,然后在支出项下的日常消费支出中也记录10元。
2. 行家建议:区分“体内循环”还是“体外循环”记账。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会计系主任彭林君教授在网上接受来访时强调道,家庭账本毕竟与企业账本不同,对于家庭必须采用什么样的记账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如亲友间互相馈赠物品需不需要入账,其实得区分不同情况,或者说因人而异。“我认为这种家庭成员间涉及金钱或者物品的往来,就像是体内循环一样,不用在账本中体现,不能记收入,也不能记支出。彭林君教授认为,按照我们的传统,父母子女间这种日常物品你来我往,更多的是被赋予一种亲情味,一概量化地记到账本里反倒没有意义,更多的是需要记在心里。而诸如家庭成员以外的借贷行为、人情往来更像是“体外循环”,则属于另外一种情况。
3. 记账窍门:家庭可参照企业做法也设立两本账。用友软件江西分公司财务部经理徐伟在接受网上采访时表示,家庭账本和企业账本有相通之处,同样都需要记录收入和支出。但又不能太过于死板地记录,最好是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一些记账的小窍门。
窍门1:家庭也设立两本账。家庭可以参照企业账本的形式,设立两本账,这样就可以比较有效地避免遇到人情往来、亲友间的借款等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在家庭日常开销账本中体现的问题。
窍门2:设立预支款项目。家庭消费中,除了日常生活消费等比较固定的支出外,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消费支出。因此,建议在家庭账本中设置一个预支款项目。
窍门3:做好家庭预算。家庭记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的自觉性,记账的同时也要做好预算。这种方式能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家庭成员多攒钱,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避免过多的冲动性消费。
窍门4:家庭成员轮流审计。企业需要由审计部门对其账本进行监督,家庭成员也可以每个月轮流审计,通过审计能够查找出“呆坏账”等。家庭账本不能光顾着记录,定期也有必要进行一番整理“审计”,看一下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是否有遗漏的部分。
4. 问问经济学:借贷平衡原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是会计学中一个基本的记账规则。这一记账规则也被称为“借贷平衡原理”,运用该原理可以检验会计分录、过账、结账等一系列会计处理的正确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借”和“贷”只是记账符号,用以指明记账的增减方向、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账户余额的性质等。而与这两个文字的字义及其在会计史上的最初含义无关。为什么“白得”了2.5千克大米不能直接算做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其实用借贷平衡原理就可以解释:获得他人赠送的2.5千克大米,可以理解为自己的收入多了10元(2.5千克大米的实际价值),应在收入账户(贷方)记上10元;但这笔收入其实已被同时支出用于购买大米,所以,在支出账户(借方)记上10元。科学地运用“借”和“贷”的记账符号,能充分体现出资金运行的来龙去脉这一对立统一关系。
知识链接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作为一项记录,计算和考核收支的工作,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就出现了。但是,具体起源在何时、发源于何地,至今尚未确切地加以考证。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然后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3个发展阶段。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要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物力的耗费。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做到所得大于所费,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就必须在不断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这就产生了会计。可见,会计的产生与加强经济管理,追求经济效益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
二、会计的发展
早期的会计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对财物的收支进行计算和记录。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它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3个阶段。
1. 古代会计。早在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捕获的猎物及生产的谷物等便有了剩余,人们就要算计着食用或进行交换,这样就需要进行简单的记录和计算。但由于文字没有出现,所以只好“绘图记事”,后来发展到“结绳记事”“刻石记事”等方法。这些原始的简单记录,就是会计的萌芽。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的种类不断增多,出现了大量的剩余产品,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受当事人专门委托的独立的职能”。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这些都是最早期的会计,为近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近代会计。一般认为,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的形成标志,即15世纪末期,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
(1)15世纪,伴随着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地的商业和金融业的要求不断改进和提高,世界上最早的复式记账方法诞生了。复式记账技术首先来自银行的存款转账业务。为适应实际需要,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出版了他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并给予理论上的阐述。有此开始了近代会计的历史。
(2)从15世纪到18世纪,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仍然是比较缓慢的。直到蒸汽技术的发明实现了社会的工业革命,才使得会计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英国,由于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会计迅速发展。过去,会计主要是记账和算账,现在还要编制和审查报表,而为满足编制财务报表的需要,还要求研究资产的估价方法和有关理论等。
(3)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无论是生产上、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上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因此,会计学的发展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对标准成本会计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这一时期,会计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会计科学也已经比较成熟。
3. 现代会计。在经济活动更加复杂,生产日益社会化,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的情况下,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会计的目标,会计所应用的原则、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并日趋完善,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另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对会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代数学、现代管理科学与会计的结合,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使会计工作的效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扩大了会计信息的范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精确性和及时性。这样,在20世纪中叶,比较完善的现代会计就逐步形成了。一般认为,成本会计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的形成和与财务会计相分离而单独成科,是现代会计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