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字星杓,号知堂、药堂等,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周作人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的周家,是鲁迅(周树人)二弟,幼年时与鲁迅一同在家乡的私塾“三味书屋”接受传统教育。1901年,他到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根据“周王寿考,遐不作人”的典故改名为作人。1906年考取官费生,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在浙江任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文学院)教授。
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新青年》的重要成员与作者。“五四运动”后,他与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为人生”;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在周刊发表的文章中,周作人温润平和、富有闲情雅趣的风格与鲁迅率直尖锐的文风形成鲜明对比。
谈及周作人,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会浮现他写过的著名散文、杂文,但他同样也可以被称作诗人。他通日文、英文、希腊文,借此翻译了大量各种体裁的诗篇,而他自己从十几岁的少年时代到八十多岁的老年,持续创作了数百首诗歌。“五四”前在《新青年》发表的新诗《小河》,被胡适称赞为“诗坛杰作”,而他的杂诗也具备独特的风格。对于自己的杂诗,周作人曾这样定义:“我称之曰杂诗,意思与从前解说杂文时一样,这种诗的特色是杂,文字杂,思想杂。第一,它不是旧诗,而略有字数韵脚的拘束;第二,也并非白话诗,而仍有随意说话的自由,实在似乎是所谓三脚猫,所以没有别的适当的名目。……正如杂文比较的容易写一样,我觉得这种杂诗比旧诗固然不必说,就是比白话诗也更为好写,有时候感到一种意思,想把它写下来,可是用散文不相宜,因为事情太简单,或者情意太显露,写在文章里便一览无余,直截少味,白话诗呢又写不好,如上文所说,末了大抵拿杂诗来应用……”
本诗集选编了周作人所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白话诗与杂诗。这些诗作围绕着他平日的生活,一场春雨、一片落叶、一件摆设或一口吃食都能触及他敏感的绒毛。他的文字像一只透明的蝴蝶灵巧地来往于世界万物之间,物与物由此产生了细密的关联。读周作人的诗,品味的不只是他的文字,更是他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抹去事物框架、拥抱一切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