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乡的迷失
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那里呢? 今年十几了? 本处是那里的人?”香菱听问,摇头说:“不记得了。”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倒反为叹息了一回。
小说接下来要谈各种红尘欲望现形、肆虐的问题,尤其是性欲和情欲的问题,所以这里描述了香菱对于故乡的迷失。沉醉在欲望里,就是忘了故乡。
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周瑞家的将花送上,说明原故。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
醉心红尘,情丝缠绕,说到底是个分别心,是非取舍的问题,所以这里描写了迎春、探春忙着下棋的情节。
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要剃了头跟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来。要剃了头,可把花儿戴在那里呢?”说着,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收了。周瑞家的因问智能儿:“你是什么时候来的? 你师父那秃歪剌那里去了?”智能儿道:“我们一早就来了。我师父见过太太,就往于老爷府里去了,叫我在这里等他呢。”周瑞家的又道:“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得了没有?”智能儿道:“不知道。”惜春便问周瑞家的:“如今各庙月例银子是谁管着?”周瑞家的道:“余信管着。”惜春听了,笑道:“这就是了。他师父一来了,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和他师父咕唧了半日,想必就是为这个事了。”
这段话的主旨,大致是说,对欲望的沉醉,“愚信”(“余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见地上的糊涂,在得失里计较,本身就是物欲,哪里还能治病呢?
惜春说,“要剃了头,可把花儿戴在那里呢”,这是暗示修行人这个时候对于佛法的信解,还停留在“求取好处”的阶段。试看世上的心灵鸡汤,不外乎是要人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很多初学佛法的人,也是为了从佛法中寻求快乐和幸福。真要告诉他说,佛法是要勘破苦乐的,快乐的感觉根本靠不住,他可能就不干了。还有一些人学习佛法,是要得到果位、成就,真要告诉他说,佛法是无所得的,他可能也会觉得可笑,嫌你说大话。
“智能儿”,本来的“智”,要拿来逞“能”,就沦落成了“识”。好比有人对佛法有所体会,他要默默地走下去,就没事,但到处教训人,就可能颠倒了。
周瑞家的背地称智能儿的师父为“秃歪剌”,很不恭敬,偏偏这位师父见了一下王夫人(喻指浅浅地往心上会了一下),马上“余信”就缠上了“咕唧了半日”,聊收入的事情,然后她又跑到“于老爷府里”去了,即又堕入“愚”坑了。
曹山祖师有个“四禁偈”,就是提醒咱们,在见地上,有四种常见的岔路:“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他说,第一,别试图在妄想里弄通;第二,别捕风捉影装神弄鬼的,有点感觉就以为见到了本来面目;第三,别听人家说什么“正当此时”如何如何,“活在当下”如何如何,那往往还是在被感觉牵着走;第四,别听人家扯什么“一念未生时”如何如何,好像很玄似的。曹山为什么要提出这四种误区呢? 因为这些是最常见的,都是想要“有得有证”的。
在《维摩诘经》里,有个故事,也是提醒修行的人,不抱着得失心去修学佛法。有一天,一群年轻公子来问罗睺罗,你是佛的儿子,放着王位不继承,却要出家,有什么好处呢? 罗睺罗就说了一些出家的功德、好处,维摩诘告诉他,你不应当说这种话,因为“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出家就是要跳出得失坑、是非坑,哪里还能站在得失里说出家有什么好处呢? 维摩诘给大家讲了什么是“真出家”,然后劝这些孩子们趁着佛在世的机遇都出家。孩子们说,父母不允许,没办法出家呀! 维摩诘说,“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于是这三十二位公子立即都发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