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上门核实
眼看天要黑了,他和陈公平不敢漫无目的跑了,就去附近一家商店买快餐面吃。
梁铸成向店老板要了开水,泡了面,就坐在店门口吃。
店主是个白白胖胖的女人,问他们在这里干什么,梁铸成说过来走亲戚,还没有找到人。
店主问他找谁,他说找钱有来,店主说她认识,他每天早出晚归,上下班都要路过这里。
店主还说,他家里有个小男孩,经常在她店里给孩子买零食。
终于等到他了。
梁铸成一听,马上兴奋地站了起来,问她,钱有来住在哪一栋楼里,店主也不知道具体地点,只是知道大体位置,就给他指了指。
他们两个三两下吃了面,在店里买了一大包孩子喜欢吃的零食,又买了一箱牛奶,坐在店门口,等钱有来下班回家。
梁铸成一直等到快七点半钟,才看见钱有来远远向这边走过来。
他们站了起来,告别店主,在路口等着钱有来。
钱有来见到梁铸成,感到意外,愣了一下,问道:“你们怎么来这里了?”
梁铸成说:“怎么?不欢迎我啊?”
钱有来连忙摇摇手说:“不是,不是,我没有想到你来这里。”
他问:“你是来县里开会吗?”
梁铸成说:“不是,我专门来找你的。”
钱有来说:“找我有事吗?”
梁铸成说:“走,我们去家里说吧。”
钱有来在前面领路,梁铸成和陈公平提着刚才买的东西,紧跟在他的后面,进了一栋楼房。
这栋楼房,他们今天已经来过,转了几圈,只是不知道钱有来就住在这里。
钱有来家住在顶楼。他们进了屋,钱有来给妻子介绍说,这是老家的书记,让她赶紧做饭。
梁铸成摆摆手说,他们已经吃了。
钱有来看着梁铸成带来的东西,心想他来家里肯定有什么事情,就说:“你有什么事就直说吧。”
梁铸成说明了来意,告诉他村里前段时间搞精准扶贫摸底调查,公示期间有人反映他家在城里有楼房,来核实一下情况。
钱有来问:“有没有楼房与扶贫有关系吗?”
他说:“有关系,如果家里有楼房有小汽车,不能评为贫困户。”
钱有来沉默了很长时间,他似乎有什么话说,却欲言又止。
实际上,钱有来也听说村里搞精准扶贫摸底调查,具体内容不清楚,由于家里没有电话,他也没有给父亲联系,不知道具体政策规定。
梁铸成说,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规定,如果家里有房有车,说明家庭条件较好,不存在生活困难的问题,不能评为贫困户。
钱有来犹豫不定,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回答。
如果承认自己在城里有楼房,就意味着一家人不能评为贫困户,如果不承认,就是当着梁铸成的面说假话,以后怎么见面?
他左右为难,思考着应对之策。
他想来想去,认为还是不能说假话,这不是他为人处世的做派。
钱有来坦率地承认了这套住房是自己三年前买的,他解释,虽然是楼房,但不是城里正儿八经的商品房,是个人开发的小产权房,办不了房产证。
他告诉梁铸成,买这套房子,他那些年打工挣的钱,除了家庭日常支出,只够付三分之一的房款,其他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一共借了七万元,现在还有四万多元没有还清。
他怕梁铸成不相信,到寝室里翻出他借款的账目记录,让梁铸成看。
那上面记得很详细,什么时间向谁借款,金额多少,什么时间还的,还了多少,还欠多少。
显然不是为了应付梁铸成而做的假账,因为他不知道梁铸成来找他核实房产的事。
他问梁铸成,不知道他爹把这些借款说清楚了没有?
梁铸成翻出调查表核对了一下,发现没有他购房以及举债的记录。
钱有来说,前几年他本来没有打算在城里买房,随着孩子长大,到了上学年龄,村里只有小学一至二年级,教学质量低,就没有打算让孩子在村里上学。
如果到乡里学校上学,也需要专人照护,白白耽误一个人,不能干事。所以一狠心,就举债在城郊购买了小产权房,妻子一边照护孩子上学,还抽时间能干点事,贴补家用。
钱有来说,他也想买商品房,居住条件好,有物业,上学也近,可是好地段的房子,一个平方需要三千多元,一套房子得三四十万元,他没有那个经济条件,只好在城郊买了小产权房,价钱是商品房的三分之一,压力小了许多。
尽管如此,现在的债务还没有还清,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现在父母住在村里,房子破破烂烂,自己也没有能力翻修。
说到这里,钱有来向梁铸成请求,看在他家里的现实困难,把他家列为贫困户。
梁铸成听了他家的情况,也感到作难,政策规定是刚性的,有统一的尺度,如果一放宽,就体现不了政策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他向钱有来解释,现在在城里买房的,基本上都是按揭贷款或者借款,审核时,主要是看有没有实物,就是房子,至于购房借款问题,不好核实,也不好界定。
钱有来又说,这房子是他买的,不是父母买的,他们也没有住,如果政策规定不行,就把他们一家三口剔出来,不当贫困人口,只让他父母和弟弟三个人当贫困户,行不行?
梁铸成摇摇头说:“这涉及投机拆户分户问题,不符合政策规定。”
钱有来说:“我们这不算是拆户,我的房子买了以后,实际上已经分家另居,没有在一起生活了。”
梁铸成耐心解释:“只要家庭成员中有人购买了商品房和小汽车的,都不能纳入贫困户。你虽然没有和父母一起生活,但是,你是他们的儿子,你是法定赡养义务人,你有了房子,应该让他们住。”
钱有来急了,说:“我爹妈在老家,靠种着四亩多地生活,不可能住我这里。我弟弟还在上学,我现在还在还债,没有能力管他们,你说他们咋办?”
“他们现在生活困难,住的是危房,怎么不能当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