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尊重效应:转变态度的重要性
01.维护孩子的自尊和名誉
清明的时候,约了朋友一家去踏青。朋友家有两个孩子,哥哥叫小宇,妹妹叫夏天。平日里兄妹俩打闹惯了,一到郊外,更像是脱缰的野马,肆意地撒着欢儿。
春天的郊外,景色实在怡人,正当我沉醉在春天的风光中之时,只听“啪”的一声脆响,我回头一看,只见小宇捂着脸,眼里充满泪水。
很快,我从怒火中烧的朋友口中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夏天在爬那块大石头,小宇在下面拉夏天的腿,结果夏天的嘴巴被磕破了,幸好他们的爸爸看见了,及时接住夏天,不然夏天准会摔下来。于是,小宇就结结实实地挨了一耳光。
我看了一眼那块石头,离地面差不多快一米高,下面还有嶙峋的碎石,如果摔下来,后果的确不堪设想。
后来的整个旅程中,朋友的丈夫都在怒斥小宇,朋友也偶尔帮腔,小宇红肿着脸,每次快要止住眼泪的时候,又被爸爸妈妈骂哭了。
一起同行的有许多人,最后小宇一个人躲进了车里。
“男子汉大丈夫,挨了打就挨了打,还好意思哭,你给我出来。”朋友见儿子躲进车里,更加生气,说着就要开车门教训儿子。
我赶紧拉住朋友,悄悄对朋友说道:“小宇是想跟妹妹玩耍,只是没有分寸,他并不知道摔下来的后果有多严重。爸爸的巴掌已经让他在众人面前失了面子,你就让他在车里独自待会儿吧。”
听了我的话,朋友冷静了下来,这一风波总算告一段落。只是,在后来的整个旅程中,小宇都没有从车里出来玩耍了。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事实正如洛克所说的一样,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肆意责骂,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被誉为“史学四大家”之一的钱穆从小就很聪明,记忆力超群,有人说他9岁就能背出整部《三国演义》。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客人知道钱穆聪明,便出题考问,钱穆对答如流,客人连连称奇,钱穆不禁有些得意。坐在旁边的父亲看到钱穆沾沾自喜的样子,欲言又止。
过了几天,父子二人出去游玩,途经一座桥,父亲便问钱穆“桥”字如何写,钱穆用树枝在地上写了一个“桥”字。父亲又问道:“如果把木字旁换成马字旁呢?”钱穆回答:“是‘骄’。”“那么,‘骄’是什么意思呢?”父亲继续追问。这时,钱穆明白过来,父亲是在教导自己,他羞愧地红了脸。
父亲的教诲一直铭刻于钱穆心中,在做学问的时候,他时刻告诉自己要戒“骄”戒“躁”,终成一代国学大师。
如果钱穆的父亲在客人面前就立即批评钱穆,让他不要骄傲,就会伤了儿子的自尊心,不仅达不到批评儿子的目的,还让儿子在人前失了面子。“人前不教子”,钱父非常懂得教子之道,不但维护了儿子的自尊,也让儿子懂得了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朱子家训》中说:“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孩子要当面指出他的过错,而教训妻子则要给她面子,私下里悄悄告诉她。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孩子也是有自尊的,孩子的面子和大人的面子一样重要。
教训孩子,家长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当众教训孩子,是想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这种教育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当众批评孩子,不但不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让孩子心生怨恨。
那么,如果孩子在外面犯错了,我们该怎么做呢?
1.保持平常心,克制情绪
孩子在外面犯了错,父母千万不要觉得丢了脸,如果因为面子而当众训斥孩子,反而会丢了面子。有外人在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教训孩子,没有人时再私下告诉孩子,他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应该怎么做。
2.批评孩子要掌握分寸和技巧
孩子出现问题,人前我们可以含糊过去,背后切不可放任不管。当孩子不知错、不认错,我们就要适当批评,但是批评的时候要注意方法方式,把握分寸,千万不能翻旧账,揭孩子“伤疤”。记住,合理的批评才能让孩子真心接受,进而改掉错误。
3.给孩子自我辩解的机会
当你的批评不符合事实,让孩子受了委屈,你不能专制独裁,应允许孩子自我辩解。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允许他解释,并不是让他找借口推卸责任,而是追求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公平合理。总之,教育孩子是个细致活儿,父母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