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西夏
西夏是以党项(羌人的一支,语言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支的古代语种)为主体民族所建立的国家。1038年立国,在汉籍中称为西夏,1227年,为蒙古军所灭。西夏先后与辽、北宋及金、南宋鼎立。领土扼河西走廊。
西夏是一个多民族的王朝,除统治者党项人外,还有汉人、吐蕃人和回鹘人等其他民族。西夏混合了众多民族的文化,尤其接受了来自中原的文明要素。西夏统治者崇尚佛教,并依照汉字创造出了独特的西夏文字。
西夏统治阶级极其重视手工业的发展,为了获得较高的工艺技术,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不杀有工艺技巧的俘虏;仿宋制,在政府机构设立文思院、工艺院以及金工司、绢织院、铁工院、木工院、造纸院、砖瓦院、出车院等机构,主管工艺品的制作;向宋廷乞取工艺人才等。
西夏建筑体现出了兼容并蓄的特点,既有汉风,又包含吐蕃、辽、金、回鹘建筑的风格要素,个别建筑物还保留有羌人文化的特点。
现存西夏建筑以西夏王陵最具代表性,它位于西夏都城兴庆府(今银川)以西贺兰山麓(图5-57)。其地上建筑已毁坏,地面遗迹尚存。诸王陵形制基本相似,四角置高台以示界址,布局坐北朝南,四周有黄土墙,分成前后和内外城。外城正南方向设神门,门外有阙台和碑亭,城内神道两侧并列石像。内城四角设有角楼,四面有门,正中为献殿,以供祭祀之用;殿后陵台高高突起,其下为墓室,多为土穴。从现存遗物看,西夏王陵明显受宋陵制度的影响。西夏王陵出土的大批建筑材料及构件,大都为宋《营造法式》中所明确的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官式建筑构件,可见西夏官方单体殿堂建筑的形制基本上继承了中国官式建筑的传统。从现存具体遗物分析,西夏宫殿多采用庑殿顶和歇山顶的殿堂形式。西夏王陵建筑表面装饰十分丰富,如砖瓦雕塑、石雕。所见琉璃构件的色彩鲜艳,说明唐代釉陶及三彩技术在建筑装饰领域被发扬光大(图5-58)。瓦当滴水的花卉饰纹多是莲花,承袭了北魏-唐代建筑风貌。当然,西夏建筑亦有新特点,如西夏王陵的陵台为夯土实心外覆砖木混合结构,呈八角形密檐式塔状,且陵台不在内城正中,而偏向西北隅,不在墓室之上,陵园的石像排列在月城内,这些都与唐宋形制有异。西夏陵园的碑亭建筑、四城的角台建筑,也都是唐宋陵园没有的。
党项人本是游牧民族,西夏毛皮原料十分丰富,毛纺织业较为发达。产品有氆氇、毛布、毡、毯等,用来制作帐幕、被单、衣物等。毛织品也是西夏对外交易的重要物资。同时,鉴于中原文化的影响,西夏本土的丝织业也有所发展。
西夏金属工艺十分出众,表现在铁器、铜器和金银器各类金属器物上。西夏铁器主要体现在铁制兵器上。西夏铸造的剑有“天下第一”的美誉(图5-59)。景宗曾在其官厅东厢后设有锻造作坊,兵器的种类齐全,工巧质优。铠甲片采用冷锻工艺制造,坚滑晶莹,非一般箭弩所能射透。西夏人也可以铸造大型铜制品。西夏王陵陪葬墓出土的重达188公斤的青铜牛,青铜质,铜铸空心,模制浇铸成型,外表通体鎏金,被国家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图5-60)。西夏统治者十分喜好金银器,金银工艺获得了很大发展。据记载,西夏太后没藏氏,建承天寺塔时,竟利用“金棺银撑”塞藏佛骨。西夏赠与宋廷的物品中,有饰以金镀黑银花的器皿,十分精美。甘肃武威和宁夏西夏陵区出士过一批金银工艺品,有碗、盒、发饰、帽饰、扣边、鞍带饰等,此类器物上流行葡萄、莲花等纹样,纹样浑厚饱满。西夏的金银饰品还时常镶嵌着宝石(图5-61)。
图5-60西夏王陵陪葬墓出土的铜牛
图5-61西夏嵌宝石金冠饰件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临河市高油坊西夏古城遗址出土
图5-62西夏褐釉剔花瓶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博物馆藏
图5-63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活字印刷西夏王陵博物馆藏
鉴于中原地区技术的影响,西夏陶瓷业获得很大发展,尤其是瓷器生产取得了一些成就。西夏制瓷原料就地取材,胎质呈灰白色,稍欠细腻,器壁通常较薄,有时成型不够规整。白釉较为多见,但釉色不够稳定,器表下部及圈足部分通常不施釉,底部有砂痕,质量不能与宋瓷相比。陶瓷釉彩装饰技法主要有剔刻釉、剔刻化妆土、印花、点彩和镂空等。其中,剔刻釉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是西夏瓷的一大特点(图5-62)。
西夏人比较擅长雕刻工艺,材料涉及石、竹、木等,多为为宫苑、寺庙、陵墓等建筑物所需。题材纹样较为丰富,如蔓草、二龙戏珠和云龙花纹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八号陵出土了一件竹雕,刻出庭院、松树、假山、花卉和人物的画面。竹子容易腐败,此类作品存留至今实属难得。
西夏木版印刷十分发达。统治者颇为重视经卷的刻印,设有“刻字司”,作为官方出版机构。其作品雕刻清晰,线条流畅,刀法纯熟,不仅卷首都有版画,还印有画贝,内容多为佛教题材,如佛和菩萨像,还有不少曼荼罗,体现出密宗风尚。印刷品中亦有大量以西夏文翻译的汉籍。此外,西夏人还从北宋引入了活字印刷(图5-63)。
图5-64渤海灵光砖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