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设计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南诏—大理

南诏是彝族、白族等族的先民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政权,年代为公元649~902年。南诏灭亡后,在南诏故地,建起了大理,它是以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古代民族建立的政权。1253年,大理被南下的蒙古军队所灭。

南诏—大理时期,城镇日渐增多,筑城水平获得很大提高。最著名城市多为山城,如巍山南诏古城、太和城和羊苴咩城。巍山南诏古城位于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回族自治县南部盆地,此城建于7世纪中期,8世纪时已具有一定规模。它是座山城,海拔约1700米,城址又高出周围地面近200米,其中出土了大量文物,以建筑材料为主(砖、瓦、石构件)。太和城遗址位于今大理市七里桥乡太和村西的鹤顶峰麓,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此城繁荣于公元739~779年,是南诏前期的中心城市。整个城市西依苍山,东临洱海为天然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南、北城墙相距约500米。城市遗址现存金刚城(位于苍山顶)及南、北两道城墙,墙多依山势用土夯筑而成。羊苴咩城位于今大理城西,779年为南诏国都,937年改名为大理城。大理国灭亡后,此城亦为元代地方治所所在,1382年,明代政府另建新城,此城渐废。与太和城一样,羊苴咩城也依山而建,且只有南、北两道城墙。晚唐史书《蛮书》记载:“羊苴咩城,南诏大衙,门上重楼,左右又有阶道,高二丈余,瓮以青石为磴。楼前方二三里,南北城门相对,太和来往通衢也。从楼下门行三百歩至第二重门,门屋五间。两行门楼相对,各有牓,并清平官、大军将、六曹长宅也。入第二重门,行二百余歩至第三重门,门列戟,上有重楼。入门是屏墙,又行一百余歩,至大厅,皆高丈余。重屋制如蛛网,架空无柱,两边皆有门楼,下临清池。大厅后小厅,小厅后即南诏宅也。客馆在门楼外东南二里,馆前有亭,亭临方池,周回七里,水深数丈,鱼鳖悉有”。可见羊苴咩城规划严谨,且具有较大规模。

南诏—大理的宫殿建筑壮丽宏伟,据称不少楼宇采用了木构架无梁结构。此种结构意在通过特殊的构架以减少室内立柱,获得更自由的室内空间。南诏后期,为了接待来往宾客,都城内建有五华楼,该楼是组合式的大型建筑,整体平面呈方形,周长达2.5公里,最高达33米,其内可容纳近万名宾客。民间建筑则有不少使用高脚楼,即以竹木构架将居住面架起。还有的建筑以天然石块堆筑墙体,颇具地方特色。南诏—大理王室信奉佛教,在各地兴建了许多佛塔。佛塔的主流是砖砌密檐式佛塔,最著名的是崇圣寺三塔(图5-47),此外还有位于大理的蛇骨塔,位于昆明的东寺塔、西寺塔。而位于云南大姚文笔峰上的白塔,形似磬锤,较为罕见,据称是南诏时西域僧侣所建。

南诏—大理的的摩崖雕刻和石窟比较有特色,既体现出高超的石工艺,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观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摩崖雕刻造像流行的主题是描绘大黑天神,这是白族神话中救民的大神(图5-48)。石窟以剑川石窟最受称道。它位于今云南省剑川石宝山中,始凿于南诏时期,其造像颇具民族和地方色彩,最有特色的题材是“阿央白”,为女性生殖器造型,在中国石窟造像中乃是孤例(图5-49)。南诏—大理时期的石工艺还体现在许多小型石雕上,这些石雕不少是佛像,有的是作为建筑的表面装饰而存在。

南诏—大理的金银工艺极为发达,佛塔塔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精美的金银实物。有供养小塔、冠饰、小盒、佛像等,做工精细,还时常镶嵌珠宝(图5-50)。金银佛像通常为金身银背光。南诏—大理的铜合金工艺也很发达。最有特色的产品是鎏金青铜观音像,根据传说,观音显化洱海,教人按照自己模样铸造佛像,铸成所谓“阿嵯耶观音像”(图5-51)。此类观音像均为立像,身长腰细,上身袒露,已为定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南诏—大理也能铸造巨大的观音铜像。例如,崇圣寺内的“雨铜观音”高达8米,为云南地区已知的最高铜铸佛像。

南诏—大理的棉纺织工艺、漆器工艺、铁器工艺也值得一提。早在汉代,今云南地区的就已从南亚引入了棉产业,南诏—大理时,棉产业继续发展,成为中国木棉布的重要产区。南诏—大理的漆器工艺源自中国内地。大理国时,漆器工艺十分发达,其技术传入缅甸,而产品则有输入中原者。南诏—大理冶铁业水平也很高,主要表现在刀具制造上。当地所产的刀据说“吹毛透风”,为南方各族所器重。此外,南诏—大理的披毡、玻璃珠、马鞭鞍辔等产品也比较有名。

图5-48云南南诏—大理时期的摩崖大黑天神像

图5-49剑川石窟“阿央白”

图5-50大理崇圣寺塔出土的镶珠银冠饰

图5-51南诏—大理的阿嵯耶观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