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美学(第5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美感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一、美感的共同性

1.审美无国界

特定的群体由于具有某种相近或相同的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而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某些相近或相同的审美感受,由此得出的某些相通或相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的现象,被称为美感的共同性,或审美的共同性。美感的共同性,表现在同一时代或不同时代的民族、阶级、阶层之中。

审美的共同性对于自然美、产品外观造型美以及艺术形式美等不具有强烈鲜明社会内容的审美对象的审美评价,表现得尤为普遍和显著。艺术家们常说“艺术无国界”,审美是人类的共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人们创造了很多跨越时空的美。如原始人在岩壁上画的壁画以及后来的彩陶纹样,至今仍能散发出美的光芒。在欣赏这些审美对象时,审美的共同性表现得更为明显,时空性不是很强烈。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服装,虽然因民族、地域、国家而有别,但在服装设计的主题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如男装推崇阳刚、庄重,而女装则表现的温柔、优美。工作服要求严肃性,休闲服讲究随意舒适,参加宴会的礼服则要求优雅高贵。不论哪个国家,在工作、休闲、宴会等场合都有相似的服装规则。服装艺术遵循的和谐、对称、统一、对比、均衡、曲直、刚柔、主次、点缀等形式美法则,是服装给人产生美感的要素。服装审美的共性穿越了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2.跨越阶级的审美

我国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写的是一个美丽的采桑女秦罗敷姑娘。“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是写她的发式很美;“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描写她的罗裙上紫下黄,非常俏丽。所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行路的担夫、郊游的少年都对罗敷的美丽妖娆惊叹不已,为之折服倾倒,搔首弄姿。扶犁的老者、锄地的壮汉,掇耕忘锄。采桑女秦罗敷美丽漂亮,使得行者下担、少年搔首、耕者忘耕、归者呆立、太守垂涎。在这首美丽的叙事诗里,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阶级的各种人都产生了美感,表现出相对的审美共性。


图3-1 维纳斯雕塑

3.审美是人类的共同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人们创造了很多跨越时空的美。我国春秋越国浣纱女西施,不仅当时的村民感觉美、大夫范蠡感觉美、越王勾践感觉美、吴王夫差认为美,而且当今的人们都认为她是美女。断臂维纳斯(图3-1)、达·芬奇的绘画《蒙娜丽莎》、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交响曲、托尔斯泰的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哪个阶级都将这些视为艺术杰作。

我国古代学者所著《孟子》中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人类的共同利益驱使着大家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也就必然产生共同的审美。文化的继承性决定了群体间所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在这些内容的影响下也产生了共同的品质和精神。人类的一些优秀品质,如团结、友爱、友谊、纯洁、坦白、尊老爱幼、勇敢、正直、勤劳、朴实等,人类的自身形象,如健康、丰满、苗条、白皙、魁梧、明眸皓齿、秀发、朱唇、强壮、灵巧等,这些审美对象都为人类所共同赞美。

二、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差异性就是由于人的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的不同,而对审美对象产生审美感受及审美评价的差异的现象。美感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时代差异性

人的社会生活受到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及社会形态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等,在美感上就表现出不同时代的差异性。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理想和愿望。在保守的古代,人们穿衣讲究“男不露脐,女不露皮”。而如今,男人越穿越多,女人越穿越少。女装风格空前的繁荣,令人眼花缭乱,甚至着装方式几乎要跨越传统文化的底线,一些人提前进入了未来时代。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物质生活条件。穿衣打扮表面上属于外观美,但实质上是人们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从赤身裸体到披上兽皮、头插羽毛起,就开始热情地欣赏服装美。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宽衣博带,到清朝的长袍马褂,再到中山装,一直到今天的服装大变革,无不体现着与各个时代和民族相对应的服饰审美。人们的着装只有顺应了时代和潮流才是美的。服装美在折射时代风貌的同时,也为推动时代发展起着作用。例如,现代公务员的西装领带以及社团职业服、企业形象设计的出现,其本身就是时代变革的内容之一。

在服装的流行风潮中,美感的时代差异性可以扩展为时间的差异性。朝代、世纪、年代、季节、月份、时日、朝夕等,都在服装审美过程中作为差异性的自变量。在消费市场上,款式的“朝令夕改”及色彩上的“朝三暮四”都对服装的文化效果和商业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时间变化在时装演变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图3-2表现了欧洲不同时期的服装审美差异性。


图3-2 时代审美差异性

2.民族差异性

各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他们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民族性格和爱好各不相同,这些因素渗透在审美过程中,表现在不同民族的美感差异性上。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写道:非洲摩尔族人看见白人的肤色“便皱起眉头来,好像不寒而栗”;非洲西海岸的黑人则认为“皮肤越黑越美”;卡菲尔人中有长得较白的男子,“没有一个女子愿意嫁给他”;“许多非洲印第安人赞美扁头,它们扁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看来好像白痴的头”。

每个国家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衡量美的尺度和标准。服装审美之花必定开在民族文化生活的土壤之中。中国人喜欢穿旗袍,英国人喜欢穿套装,美国人喜欢运动服等。如果着装违背了自己民族的审美尺度和标准,就会为人所不齿。服装的民族性正受到艺术的国际化的强烈冲击,在我国民众的身上,已不大容易找到我国民族装的倩影。但把一个国家或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对外贸易就要首先满足接受国的审美意向。这时,带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服装,无论从市场还是文化艺术角度,都更容易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独特也是美,“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

3.阶层差异性

处在不同阶层的人们,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的不同,其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美感特征也不同。

不同阶层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需要,这些制约着人们对美的不同体验。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和审美观,这是美感的灵魂。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青年农民或农家少女都有非常鲜嫩红润的面色,以普通人民的理解,这是美的第一个条件。丰衣足食而又辛勤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美人的必要条件。在乡下人看来,‘弱不禁风’的上流社会美人是断然‘不漂亮的’,甚至给他不愉快的印象,因他一向认为‘消瘦’不是疾病就是‘苦命’的结果。但是劳动不会让人发胖,假如一个农家少女长得很胖,这就是一种疾病……”可见,不同的阶层的美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服装设计中所说的设计对象的定位,首先就是要针对不同经济收入的消费群定位,也就是广义上的阶层定位。有的产品定位于高档消费,其服务对象就是所谓的高薪阶层。阶层及其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服装设计作为具有艺术创造特点的实践活动,必须研究各个阶层的审美情趣、生活背景及生活方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起到播撒服饰文化、弘扬精神文明的作用。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爱好,也有着各自的艺术美标准,各个阶层的思想意识及审美意识无不被打上各自生活的烙印。所以,服装艺术美也必然为阶层所浸染,反映出特定阶层的审美趣味和愿望。只有充分认识它,才能在艺术创作时更好地把握它。

4.个体差异性

即使在同一个阶层内部,人们的社会地位相同或相近,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心境也各不相同。就像人的指纹一样,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这就决定了个人审美感的差异。例如,有人喜欢李白的豪迈奔放,有人喜欢杜甫的现实主义;有人喜欢悠扬、流畅的小夜曲,有人喜欢浑厚、博大的钢琴协奏曲。服饰作为审美对象时,有人喜欢典雅,有人喜欢浪漫,有人喜欢文静,也有人追求“嬉皮士”的风格。这说明,不同的欣赏者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感受。

5.心境差异性

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会随着个人心境和情绪的不同而不同。心境对美感会起到两种作用。其一是压抑审美情感的产生。当人的心境不好时,即使是平时感兴趣的东西也会没有兴趣,更引不起审美体验。如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会无动于衷”。其二是当带着特定的心境去看待事物时,会使事物附着上心境的色彩。杜甫在《春望》中吟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在流泪,鸟也在惊心,这都是杜甫特定的心境色彩。《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正是崔莺莺与张生离别时的心境所致。

6.环境差异性

不同的生活环境与不同的劳动实践都能产生美感的差异性。尤其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对美感的个人差异性影响非常大。一般情况下,画家的视觉对颜色、形体、线条、笔触等非常敏感,能看出别人看不出的美,能用画笔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音乐家对声音非常敏感,对音色、音量、音调、节奏、旋律等的感受力很强。时装模特在观看时装表演时,服装设计师在观察市井流行时,都比一般人要看到的多,感受得更加精细。

三、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共同性与差异性有着辩证的关系。在服装设计时,作品审美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也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服装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个人设计风格与企业市场形象问题、产品准确定位与市场覆盖宽度问题等。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需要有一个辩证的态度。事实上,共同性与差异性应该是同一服装设计过程中追求的两个方面。共同性中总有差异性,差异性也只有在共同性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来。

“有100个观众就有100个哈姆雷特”“百货对百家”“十里不同俗”……说的是审美的差异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是审美的共同性。而在服装设计理念中“只要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则概括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

服装艺术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反映在时空的各个层面上,从国家、地区到社团、个人。“共同”因时空产生,“差异”也因时空产生。时空观也是服装设计的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