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美学(第5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美的种类

人类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发现并创造了各式各样美的形态,包括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人体美、朦胧美……甚至还有荒诞美和颓废美等。在这些美的形态中,又有千变万化、“步移景换”的主题情调美。这些灿若繁星般美的种类和形态,对服装美的主题塑造和品味服装美的“生命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广阔无垠的自然美

1.自然总是美的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中国有许多美的自然景观,如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秀美的庐山、奇巧的雁荡山、滚滚的黄河、浩荡的长江、山水甲天下的漓江、浓妆淡抹的西子湖……在世界其他国家还有宽阔悠远的伏尔加河、挺拔高耸的阿尔卑斯山、烟波浩渺的苏必利尔湖、静谧秀美的日内瓦湖、繁茂原始的热带雨林、雄伟壮丽的火山……大自然总是美的,它不仅孕育了世间的万种生命,而且以无限的美哺育着人类,当然也为服装设计的灵感开发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原本就有的而不是通过人工创造的,或没有经过人类直接加工改造过的物体的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所具有的能够引起人类精神愉悦或静养的一种属性。在美学中,与社会美并列同属于生活美。自然美是人类最早的表现形态,在人类产生之前,无所谓自然美,自然美是对人类而言的。人在自然中诞生,也在自然中成长,人本身也属于自然的一个部分(图2-6)。人无法离开自然,人从自然中获取衣食住用,自然无私地给予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利益,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精神上的乐趣。自从有了人类之后,自然就与人类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中,在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中,逐渐产生了对自然的审美艺术和审美活动。例如,人类发现了树叶、鲜花、兽皮、兽骨、兽齿、贝壳等自然物的美,并用来装饰自己的躯体,从而产生了服装的萌芽。人类利用自然物来对自身进行装饰美化,这一创造又同时是一种雕饰美。早期古希腊人在对美的探索过程中所得出的一些美的规律,如对称、比例、和谐、多样统一等,也大都是从自然中得到启迪,在自然中不断发现的。


图2-6 维纳斯的诞生

2.自然的人化

庄子在他的《逍遥游》中,对鲲鹏和大海的自然美作了非常动人的描述,他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美学思想,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认识,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久远。马克思曾提出过“自然人化”的观点,他认为,自然作用于人,人以自己的“本质力量”来对自然进行评价,这说明自然美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

自然美通过自然物的外在形象体现出来。大自然的物质属性(包括形式要素,如山的高度、河流的宽窄等)是构成自然美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些物质基础,并在人的社会历史活动中,在与人类发生联系的过程中,才有了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客观意义,这就是自然美的社会属性。人们可以从自然景观中看到与人类自身活动的种种联系,甚至看到自己的生活形象。辛弃疾有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

自然美会对欣赏者的人格形成发挥作用。大自然中的景观被摄入人的视野,就会产生种种情趣和意境,从而陶冶人类的情感。海阔天高可激发豪情壮志,山清水秀能诱导品高性洁,花前月下则使人情意缠绵。

3.自然美的外在形式

在自然界中,凡是美的事物,一般都有突出鲜明的外在形式。通过形式要素的点、线、面、形、色、质、声、光、动等,并经过特定的美的组合,如明暗、浓淡、均衡、对称、光影、秩序、宾主、虚实、节奏、旋律等,这种要素及组合,体现了大自然的一种完美与和谐,表达着在丰富多变的世界中,又有着高度的统一,体现着最高层次的形式美法则。欣赏自然美,经常会发生移情和联想作用,欣赏者会由自然美的某些形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所以,从事艺术创造的人们,包括时装模特和时装设计师等,需要不断到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汲取设计创作所需要的营养。

二、丰富多彩的生活美

1.美是生活

19世纪,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生活”。他认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地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生活美又称为现实美,它是社会美和自然美的总称,是与艺术美相对的概念。自然美是大自然形态的属性,是美的第一个层次。生活美是人类和人类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属性,是美的第二个层次。艺术美是艺术家对自然和社会生活再现的艺术品的属性,是美的第三个层次。

从范围上看,生活美比自然美和艺术美更为广泛,甚至包括了人的形体美、服饰美、心灵美、劳动美及一切社会实践中的美。艺术创作活动是为再现生活美,是生活美的反映,所以,艺术美被列为第三个层次。生活美既是客观的,是生活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它又是社会的,必须对人类的大多数有意义。生活美的领域又是广阔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是美的,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生活美的理解也千差万别。

2.服装美与生活

在创造服饰美时,服装设计师需要把握人们对生活美的理解和需求。只有深入社会生活,了解产品定位对象对生活美的具体追求,才能实现塑造生活美的神圣职责。服装的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但又高于生活,先于生活,作为生活潮流的潮头,服务于生活美,也塑造新的生活美。服装舞台上的模特台步和夸张的服装造型,虽然经过艺术的加工,但它仍是源于生活,否则就不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联想,产生占有欲,促成购买,最后完成作品本身的使命。

特定的环境是产生生活美的条件。人们在创造生活美的同时,也创造着环境美。广义的环境美,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上的自然环境美和社会环境美。狭义的环境美是指个人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及生活环境等具体环境的美。对于服装设计而言,环境是设计的重要依据,环境包括小到个人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大到国家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广义的环境美的创造主要指根据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创造的美的物质产品,如环境绿化、生态保护、名胜古迹、合理的城建布局等。对于个人、家庭或一个小集体而言,环境美的创造除了遵循以上原则,还要讲究清洁卫生,利用艺术作品美化环境,使工作和生活在美的氛围中进行,使人感到舒适、和谐与精神愉悦。各个层次的环境,都将对服装设计与创作产生影响。

从服装工效学的角度来看,服装与装饰是人本体最直接的一种环境。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并与人体共同担负着传达社会角色的目的。从心理学角度讲,服装的色彩、款式和质地影响人的心情,表达人的性格,给人带来自信和美感,使人更好地扮演社会角色。从生理学方面讲,服装与人体之间形成一种微气候环境,直接影响人体的舒适性。服饰就是人体的微环境。

3.创造美的生活

服装设计永远都是一种创造,生活美本身也在于创造,在于不停地开拓与探索。当今的许多时装设计大师,如皮尔·卡丹、圣·洛朗等,他们从小投身服装事业,为生活之美,贡献了全部身心,造就了世界级名牌服装。他们为人类的生活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是美的。他们的生活熠熠生辉,也给世界人民的生活增添了光彩。

4.高于生活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作品具备的审美属性,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艺术美的构成是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它又凝结了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是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的有机统一。在优秀的作品形象中,艺术美表达了生活与艺术的结合。艺术美是对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艺术美是把生活现象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取舍、夸张等一系列手法使之典型化的过程,艺术美使现实生活更为典型,更为理想,更为强烈,更为普遍。

德国美学大师黑格尔主张“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他的意思是说,艺术永远都要高于生活,生活永远赶不上艺术。艺术与生活相比,艺术是通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理解、研究、分析和提炼的创造性劳动,保留了生活中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也去掉了生活中的杂芜性和表面性;艺术澄清了生活中的主次,摆平了肤浅、渺小与精深、博大的关系,使欣赏者认清上升与衰落、流行与过时等的本质特征;艺术让生活的面目更真实、更明晰、更集中、也更强烈地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

服装作为生活美学的范畴,其艺术设计应当是上述两种观点的完美结合,尽管这种结合是十分困难的。同时,时装评论家们也应该注意到服装美的时空性。从宏观上讲,古代欧洲的服饰美,未必符合今日中国的审美标准,法国大师在T型台上获得大奖的作品,未必是中国服装市场的最佳选择。从微观上看,表演台上的服饰美与生活中的穿着美有着不同的概念。从事市场型服装设计的设计师们,大可不必在舞台作品面前自惭形秽。既不断地追求生活,又不断地追求艺术道路,才是服装设计师的完美选择。

三、朦胧含蓄美

1.朦胧美

朦胧,原指月光不明的样子,延伸为“不清楚、模糊”的意思。朦胧美是艺术美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模糊的美的形式含蓄地表现艺术内容,使具有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能够通过进一步的创造性想象,从欣赏中获得审美体验和享受。

朦胧美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在自然界中,雾里看花、云雾蒸腾、扑朔迷离的湖光山色等,都能体现出朦胧美。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第一句就用了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种景色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汇成了一幅淡雅的秦淮夜色图。它柔和幽静,又隐含着微微的浮动,笔墨轻淡,迷蒙冷寂,为欣赏者创造了一种扑朔迷离、诱发想象的审美天地,仿佛进入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的境界。

2.模糊美

“模糊”一词被广泛使用,似乎也成了学术界的一种时尚,如模糊美学、模糊数学等。在美学中,有关美和丑、审美评价、艺术欣赏和创造的研究中也存在着模糊性。人们说“这套衣服太美了”“这种搭配恰到好处”“这幅作品令人陶醉”“女孩儿很漂亮”“小伙长得高大”等。还有很多关于服装主题情调的描绘性词汇,如高雅、朴实、华贵等,都很难确定一个标准的界限,很难做出“非此即彼”的“二值判断”。所以,对模糊美学的研究,不能只用传统对待有精确界限事物的理论和方法,而应该寻找一种叫作模糊理论的方法。美本身就存在着“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部分。

艺术作品的“模糊”是指作品意境的模糊之美和表现形式的模糊之美。意境的模糊美,是指作品内涵的多意性、不确定性,具有让欣赏者参与联想,并进行再创造的余地。形式上的模糊美,是指在造型形式上运用模糊语言和模糊技法,使作品表面看上去朦胧、隐约、含糊,与欣赏者拉开更大的感觉距离。如图2-7日本摄影作品《少女》就是运用模糊技法的力作。作者利用粗糙玻璃的隔光与反光,使拍摄的少女形象不那么清晰,线条不那么实在,质感不那么细腻,画面上少女的靓姿隐约可见,呈现出一种神情之美、轮廓之美,创造了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图2-8所示为朦胧美在服装中的表现。

3.含蓄美

含蓄美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有含而不露、蓄而无穷之意。不赤裸、不浅露,看得到,却难得全貌,又让人想得到全貌。既非暴露无遗而了然,亦非浅现一斑而止目,而是透过“一鳞半爪”,使人宛然可见全龙,窥一斑而欲知全豹,令人玩味扑朔,意境无穷。


图2-7 日本摄影作品《少女》


图2-8 朦胧美在服装中的表现

艺术中的朦胧美、模糊美、含蓄美是与逼真美、清晰美、实在美相对立的美感形态,它不仅要求艺术作品的内容含蓄而不直露,而且要求表现的形式比较模糊,使得作品表面上看去朦胧、离奇。它能诱发欣赏者的好奇心,使欣赏者在过去积累的审美经验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想象去理解、补充、“完形”朦胧形式中的内容和细节,给欣赏者造成一种创造美的兴趣。朦胧的自然景色与艺术作品,在形式上都具有虚实相生、诱发想象的特征。

总结

1.美的本质与定义。

2.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辩证关系。

3.美的种类及多样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美的定义?

2.试述人们探索美的途径有哪些?

3.简要评析什么是“美的功利性”?

4.结合服装设计示例,分析什么是真善美及辩证关系?

5.分析凡·高的名画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美学基础理论——

美感与心理

课题名称:美感与心理

课题内容:1.美感与快感

2.美感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3.美感的心理构成

课题时间:2课时

教学目的:认识本章在服装美学体系中的地位,了解美感和快感的内容及其关系,掌握审美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及其关系,熟练掌握感觉、联想的心理基本规律,为提高审美能力、从事服装艺术创造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1.教学方式——课堂讲解与示例分析相结合。

2.问题互动——组织课堂,用服装图片示例,分析美感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3.课堂练习——可组织同学彼此讨论对方的着装。

教学准备:准备时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