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服装生产管理概述
服装工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服装产量和出口量仍居世界首位,不仅为国家出口创汇,还满足了十三亿多人口的穿衣要求。同时,也成为增加就业和带动城乡致富的重要产业,形成了一个全民、集体、个体、民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城乡齐步发展的局面,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世界贸易、经济乃至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经过不断努力,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区域特色明显。近年来,服装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加大,在服装品牌和商品策划、款式设计以及裁剪、缝纫、整烫等方面,新技术、新设备等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服装市场竞争激烈,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服装工业在生产形态和加工设备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服装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发展,我国的服装产品也由产品数量优势向质量、品牌优势转化。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M)系统、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FMS)等已推广使用,服装三维CAD、立体服装模拟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CIMS)等经过研究和开发也在生产中应用。这些都要求服装生产管理体系与之相适应,并逐步加以完善。
为了迎合服装市场的全球化战略,发达国家在服装界率先倡导的QR(快速反应)、SPA(制造—零售一体化)、SCM(供应链管理)、服装EDI(电子数据交换)标准、POS(售点计算疵条码管理系统)、LR(敏捷销售)、Just In Time(及时生产供货系统)、TQC(全面质量控制)、ERP(企业资源计划)、Internet(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等为确保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新的理念,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际质量、安全、环保要求的标准。
第一节 服装生产概述
一、我国服装工业发展状况
我国服装工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提高,服装产量和利润额相对集中,并已形成集团化、区域化的经营规模。目前,乡镇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占全国服装企业的90%左右,是我国服装生产的主力军。进入21世纪后,我国服装工业逐步由服装市场营销、计算机技术应用、服装快速反应及供应链管理向互联网+、电商C2C、微商等方向拓展。目前我国是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服装工业处于转型升级的时代,在全球纺织服装工业产业、质量水平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服装工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我国服装工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装工业已处于转型与变革时代,生产类型由大批量、少品种、长周期向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大规模定制的快速反应方向发展。
(2)服装生产采用的面料、辅料多样化,新技术、新材料被广泛地应用。
(3)服装品牌快速发展,企业向集团化规模经营过渡。
(4)机械化、专业化、自动化、智能化作业程度在生产中逐步提高。
(5)服装产销模式和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6)服装信息网、电商平台基本建立,注重采集国际服装流行信息。
(7)服装定制开始显现,个性化、便捷化、多品种、短交货期成为大势所趋。
总体来说,我国服装企业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各方面基础比较薄弱,但一些早已进入市场并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正在全方位地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开始从有形资产经营向无形资产经营转变,从经验管理向现代化科学管理转变。
我国服装工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形成了多种生产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订单加工模式。指服装生产企业根据订货商提供的产品信息进行生产加工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由客户下订单并提供样衣、原材料或原材料样本以及服装生产工艺单,按客户的指令组织生产,也有企业使用订货商提供的品牌进行生产,属称“贴牌”加工。这种模式是在服装出口贸易中逐步形成的,并发展到承接各国各种品牌服装的贴牌加工,优点是可以做到零库存,基本无风险。缺点是没有自己的品牌,利润微薄,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企业会遭受预料不到的经济损失。
(2)自主品牌服装生产模式。指服装企业加工生产自主拥有并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品牌服装,并建立以内销为主的专卖店等营销渠道和营销网络。这类企业一般拥有雄厚的资金、庞大的生产规模并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如“雅戈尔”“七匹狼”“真维斯”等品牌企业都属于这类集团化企业。
(3)服装出口贸易模式。指专门承接国外服装订单但自己不加工生产的贸易企业,俗称“洋行”。企业接到订单后,将其外发或外包给各种服装生产企业进行加工,帮助国外客户进行验收发货。这类出口服装企业的主要工作人员有接单员、跟单员、采购员等,负责订单报价、合同签订、订单翻译、订单跟踪等。长期以来,外贸服装一直徘徊在没有品牌和专利优势、没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几乎没有附加值的三无状态。
(1)交货期不能保证。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从包装、定船到运输、交货的时间较长,影响外商订货。
(2)服装性能的标注不清。一般来说,要在服装上标明服装衣料的成分以及洗涤、熨烫、保存等方法。另外,还要标清服装是否褪色等。但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还缺少这些意识。
(3)在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成为服装贸易中的新阻碍。而我国的服装企业对服装绿色环保意识不强。
(4)服装质量不稳定。同一批货由不同地区、不同厂家生产,质量不统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服装工业技术改革的力度加大,服装工业分工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同时也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另外,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子技术、信息管理等被引入服装生产领域,各种电气技术、微电脑及计算机集成技术等将被广泛应用,这些都有利于我国服装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装生产形式将逐步建立,我国的服装工业必将步入一个从设计到成衣制作高速化、自动化、高效率的新时代。
二、服装生产企业的特征
在有限的厂房面积内,可安排许多劳动力就业,如年产150万件衬衫的服装厂可安排500人就业,年产15万套西服的工厂,也可安排约500人就业。一般来说,在成衣总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占了相当高的比重,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工成本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投资者多将工厂设在可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服装厂建设投资少、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要成立一家中小服装企业并不困难,因为缝纫机和裁剪机等生产设备的价格低廉,需要投入的资金并不多。
服装产品是一种消费品,随着国内外服装市场的一体化、时尚潮流的快速传播,人们的审美、爱好、追求时尚的愿望越来越强,更新也越来越快,这使服装产品的款式、面料、色彩及图案等变化万千,流行周期不断缩短,产品品种多样,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除了在生产过程中制定生产技术外,服装生产还要讲究技艺的结合,生产产品所需的面料、辅料、工人、机械设备等必须适当配合,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既美观又适体、耐用的服装。
服装品种多样、分工细,服装生产主要采用流水作业,并配备各种专用设备,使生产工人的技术单一,专业性强。这种生产技术的专业化、智能化,为企业提高了效率,给企业的技术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服装生产方式
由于服装是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产物,而且不同消费层对衣着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服装生产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工业化标准生产方式。在我国,成衣化服装通常以“GB/T 1335服装号型”为基准,结合款式工艺特征,由流水线作业工人分工序、分批量完成服装制作。成衣化服装生产的特点如下。
(1)能利用专业科学知识。
(2)可有效地利用人、物、机器设备(确定工艺标准和生产管理技术)。
(3)寻求完善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以计算机应用为主,推行自动化、机械化)。
(4)能进行工业化连续生产。
(5)质量好且价格适合。
以工业化标准生产为基础,由客户对某些部位提出特殊要求,结合工业化生产的方法,投入服装生产线进行生产。
服装生产不再只是简单的流水线作业,而是面向服装顾客的开放平台,通过集成3D人体扫描、定制CAD系统、工艺及生产系统,与各地定制店及定制企业合作,实现互联网+智能设计+柔性化制造+数字化,使服装的个性标签变得更为重要。很多品牌和个人都推出了“高端定制”,就是利用“互联网+”模式,以个人体形为准,3D量体裁衣单件或少批量制作的生产方式。可从线上到线下,为客户提供既时尚又个性的轻奢服饰。定制服装生产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将生产、营销、顾客关系管理等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运作的条件与意识。可实现在线虚拟试衣,观看各种服饰穿在身上的3D效果。
(2)依据顾客的要求,凭设计师的经验和灵感,按个体特性进行设计。
(3)缝纫技术精湛,主要用专门设备进行缝纫、熨烫,技术工人需一专多能。
(4)质量好,但价格高。
通常,将前两种方式生产的服装称为“成衣”。成衣一般按规定的款式和统一的服装号型进行缝制。这类服装由于是大批量生产,因此也促进了服装在零售、制造和供销方面的现代化,且生产成本远比定制服装低,消费者在市场上也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服装。但成衣生产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服装款式受潮流和季节的变化、经济的增长与衰减、国际贸易配额限制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服装生产管理体系
一、生产管理的概念
生产管理,也称生产技术管理,是有关生产活动方面一切管理工作的总称。它由质量、成本、生产计划、生产组织、生产调度与控制等管理系统组成。
具体地说,生产管理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从产品品种、质量、数量、成本、交货期等要求出发,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人力、材料、资金、设备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通过对职工的教育和鼓励、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以期更好地完成预定的生产任务,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生产管理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概括地说,广义的生产管理是指对人、财、物等资源及计划、标准输入,经过生产转换过程到产品信息输出并利用反馈的信息实行控制的全部活动过程的管理。
狭义的生产管理通常是指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即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进行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环节和工序在时间、空间上平衡衔接,紧密配合,组成一个协调的生产系统,以达到在行程上、时间上和耗费上的最优组合,为实现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经营目标创造有利的条件并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生产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服装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如图1-1所示。
图1-1 服装服装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
(1)人(Men)。服装企业人力资源是指企业从事服装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类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直接劳作人员,是企业生产各要素中最具活力的因素,重视其开发和管理是企业生存和竞争的需要。
(2)材料(Material)。物力资源是指服装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资基础,企业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等都属于劳动对象的资源,也包括设备、工具、厂房等属于劳动手段的资源。服装生产用材料主要包括:
①面辅料。面料、里料、衬料、线、纽扣等。
②消耗材料。如打板纸、机物料等。
③生产中半成品。如领、袖等。
④成品。如做成的衬衫、裙子等。
⑤设备。裁剪设备、缝纫配件以及缝纫、熨烫等设备。
(3)技术(Method)与工艺标准(Craft Standard)的制定。包括质量标准、检验标准、工时定额等。企业对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帮助企业不断地改进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其更具竞争力,更为消费者所接受。服装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和重点是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生产装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力争提高质量和增加产量。
(4)机器设备(Machine)。指服装加工机器,如裁剪机、缝纫机、蒸烫机以及各种服装加工用辅助器具。
(5)资金(Money)。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是服装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生产和增值的过程,企业的资金与生产经营活动如影随形,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多项生产经营活动。资金资源包括生产资金的周转、生产成本费用等,是服装企业用于从事服装正常生产、经营和其他投资活动的资产的货币表现,一定数额的资金代表着一定数量的资产价值。因而,服装企业资金状况的好坏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地运转。
(6)市场信息(Market Information)。现代的企业生产活动,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对信息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是指依据一定需要收集起来的、经过加工整理而具有使用价值的图形、文字、公式、方法、数据、图表等知识元素的总称,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市场信息主要包括:
①服饰流行信息。色彩、款式流行信息等。
②市场需求(消费)信息。市场上对于某种服装产品的需求情况,如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中老年服装的需求量将上升。
③竞争对手(同业)信息。竞争对手的生产情况、员工供给、员工工资等信息。
④生产研发(供应)信息。最新的服装面辅料研究成果、新材料的生产信息等。
服装企业生产信息资料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生产技术资料、生产计划文件、生产进度报表、品质检查报告等。它是记录或反映服装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重要资料,也可作为今后生产管理决策的借鉴资料,应按照规定保存,形成生产信息档案。
服装生产管理信息资料按其载体不同,可划分为实物样板档案和资料文件档案;按其内容不同,可划分为生产技术资料、生产报表档案、生产品质报告档案、客户提供资料档案及货物发放档案等;按其来源不同,又可划分为外来资料档案、内部资料档案等。生产管理信息资料通常要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加以整理、分类保存,一方面有利于生产管理信息的保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生产信息档案的快速调阅或查询,能够提高服务水平。
(7)服装品牌(Brand)。服装品牌是区分不同服装企业产品的主要标志,品牌价值是服装内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品牌服装的品牌价值相差较大。如果是多元的生产企业,可实施品牌共享战略,即共同使用同一品牌组合成一个品牌联合体。通过品牌共享,企业可以突破企业规模小、资金薄弱、产品类型单一的限制,集零为整,为品牌宣传和扩大知名度创造条件。这种共享不仅包括品牌价值共享,还包括销售渠道、客户资源的共享等。
服装企业与其他企业在生产管理上既有共性,也有本身的特殊性,如在质量检验时出现不合格的成品或半成品,经过换裁片、拆开重做可以成为合格品。又如在服装生产过程中,缝纫机缝合衣片时,缝纫的工作时间约占整个工作时间的20%,其余时间为拿、放、对衣片的时间和换线、剪线、记录、联系加工事宜等的时间。因此,服装生产的管理尤为重要。
成衣化服装分工序加工时,由于分工细致、生产技术要求复杂、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如果没有管理这一专门的职能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人们的集体劳动,就不可能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在服装生产过程中,除了要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先进的加工设备和优良的面辅料外,还应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按时向用户提供价格合适、质量有保证的合格服装产品。
二、服装生产管理系统
服装生产管理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管理技术,包括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质量管理、服装生产过程组织与管理、物料管理、产品制造和成本管理等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从整体看,服装生产管理的任务就是运用计划、组织、控制的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地进行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服装生产管理系统,如图1-2所示。
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是由生产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决定的。生产系统的构成要素很多,就其性质和作用来划分,可分为硬件性要素和软性要素两类。
(1)生产管理系统的硬件性要素是指构成生产系统物质形式的那些硬件及其组合关系,主要包括生产技术、生产设施、生产能力、企业内外协作关系等。硬件性要素是以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为核心的。
①生产技术。是指工艺过程的特点、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等。它是通过生产设备的构成及技术性能反映生产系统的工艺特征和技术水平。
②生产设施。是指生产设备、生产装置的构成及规模、设施的布局和布置。
图1-2 服装生产管理系统
③生产能力。是反映生产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它是由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种类和数量的组合关系所决定的。
为建立企业的生产系统,配置硬件一般需要较大的投资,且一旦建立并形成一定的组合关系后,要改变或进行调整是比较困难的,这是硬件性要素的一个重要特点。
(2)生产管理系统的软性要素是指在一定结构要素的框架结构基础上,起支撑和控制系统运行作用的要素,大部分以软件形式出现,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生产计划、库存控制和质量管理等要素。
①人员组织。人是支持和控制系统运行的主要力量和决定性因素,这一要素包含人员的素质特点、人事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等内容。
②生产计划。正确的计划是科学组织生产系统有效运行的依据。计划要素包含计划的类型、计划编制方法和计划实施的监控方式等内容。
③库存控制。正确控制库存是保证生产系统正常运行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库存控制要素包含库存系统类型、库存控制方式等内容。
④质量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是生产系统运行有效性的保证。质量管理要素包含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等内容。
软性要素比较复杂,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同样一套制度和方法,由于贯彻实施的程度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别。
服装生产管理的目的就是按照最经济的方式,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服装产品。具体地说,服装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应力争做到以下三项要求:品种多样,产品质量高;产品成本低,价格合适;按期按量交货。
为此,科学的生产管理就要达到以下目的:降低成本;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增加产量和销售额;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半成品的库存量;减少成品的库存量。
以上简单介绍了服装生产管理体系的各项活动,作为服装生产管理人员,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即生产管理、服装产品、生产过程和市场需要,对生产能力、标准、库存量、进度安排和生产控制这五个因素协调管理,这五个因素之间的制约关系如图1-3所示。
图1-3 各生产因素相关关系
(1)生产能力。主要指人、机械、材料、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能力。
(2)标准。主要指质量标准、时间标准和产量标准等。质量标准是在服装生产前制定的;时间标准即时间定额,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要适中;产量标准是数量的标准,规定每个月生产多少量等。
(3)库存。通常包括原材料库存、半成品库存和成品库存等。
(4)进度安排。安排生产进度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即库存与进度安排、库存与生产能力、生产能力与产量标准、进度安排与时间定额等的关系。
(5)生产控制。生产控制就是根据计划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保证计划的实现,一般包括检查、比较、修正三个过程。
对一个纯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来说,通常要从质量、交货期、成本三个方面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估。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实际上不太可能,必须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例如,有的服装厂生产高质量、工艺精美的高级服装,这时工厂的主导思想是追求高质量,而成本和交货期则可放在次要的位置,对三个方面要求的次序应是质量、交货期、成本。而生产中档服装的工厂,其注意点是降低面料、辅料的成本,工人的技术水平不需要很高,其产品只需要保证一定的质量,并不要求十分精美。显然,对这些服装厂来说,对三个方面要求的次序是成本、交货期、质量。这表明每个服装生产企业都要对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自己的着重点。同样,对同一个服装企业或公司内部的生产人员、销售人员来说也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生产管理人员考虑的次序是质量、交货期、成本,而销售人员考虑的次序是成本、交货期、质量。服装生产管理各类信息处理系统如图1-4所示。
图1-4 服装生产管理信息处理系统
图1-5 服装生产经营系统
综上所述,如果将市场的三点要求,即质量好、成本低、交货及时与生产管理的各项活动以及企业的目标综合起来,便可概括为服装生产经营系统,如图1-5所示。可以说,在不同类型服装公司工作的管理人员,必须根据本企业的特点来组织生产,必须根据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合理确定生产管理的重点。
三、服装生产管理的方法和特点
服装生产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的合理组织,即如何将生产中各种要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整体,在企业内、外条件制约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因此,在进行服装生产管理时,可分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四个阶段完成,把成功的经验肯定下来,使之标准化,当下一次再进行同样的工作时,不必再研究、讨论、制订计划,可直接按标准进行生产。失败的则要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的现象再次发生,同时将这些内容再次反馈到下一次计划中,形成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如自动化和数字化的计量与检测手段、现代通信工具、工业摄像遥控技术装备和设施等的利用,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服装生产管理方法和手段,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水平。
第三节 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
近代生产管理始于英国蒸汽机的发明,其发展的原动力是产业革命,大量生产开始后需要对工厂进行系统的管理,进行与财务、人事等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1835年蒸汽机车的诞生、1839年汽油发动机汽车的诞生以及1889年路巴索落和帕拿尔在法国成立第一家汽车制造厂,标志着生产管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代生产管理鼻祖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的基本框架,是基于其本人在美国米德比尔钢铁制造厂的管理实践和研究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而形成的。泰勒的管理哲学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管理机构与方法,所以,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法的基本观点如下。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充分强调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和可能性。通过科学观察、记录和分析,进行工时和动作研究,在实现工时合理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工作定额原理。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为了鼓励工人达到或超额完成定额,在制定和执行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或标准)基础上,对达到定额者以正常工资率付酬,超过定额的以高工资率付酬,未达到定额者以低工资率付酬。以此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5)工人和雇主双方间谋求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双方都把注意力从赢利的分配转移到增加赢利数量上来。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法取代原来的经验工作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将管理工作进行细分,每一工长只承担一种职能,使工长能够有效地履行职责。
(8)提出“例外原则”。上层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管理问题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
“福特的大量生产方式”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管理方式,在改进的装配线上,实行专业化分工,每个工人只需做很小一部分工作,每辆底盘的平均作业时间只需93min。这项管理技术的重大突破,是在科学管理和劳动分工原理的指导下取得的,这些原理至今仍然是十分有效的。
该试验始于1924年,完成于1930年。美国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等人在西方电气设备公司的霍桑工厂研究了工厂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人的因素要比以前理论工作者想象的重要得多。例如,尊重工人比只靠增加工资要有用得多。他们认为,工人的态度和行为取决于个人和社会作用的发挥。组织和社会对工人的尊重与关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条件。霍桑试验大大地推动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使管理的重点由物转向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研究战争物资的合理调配中,以定量的优化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运筹学得到迅速发展。战后,这些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厂等领域,生产管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发现,生产管理的对象是社会经济运动,是一种最复杂的运动形式,其行为主体是人,数学模型很难准确地描述生产系统。而且,数学模型本身的局限性使模型的使用受到限制。
20世纪70年代的主要进展是计算机技术在运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制造业中.重大突破是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MRP)被用于生产计划与控制,这个技术不仅把结构复杂的产品的全部零件统一管理起来,也能使计划人员迅速地调整生产作业计划和库存采购计划以适应最终产品需求的变化。在MRP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MRPII。MRPII技术已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管理,它的管理范围扩展到销售和财务,它的意义在于人们已经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把运营、营销、财务三大职能管理的信息集中管理。
进入20世纪80年代,管理哲学和技术上的成就当属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 JIT)。这一成果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后取得的。JIT包含丰富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并且将它们有机地组成一个体系,用最少的库存生产最多的产品,并且把全面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 TQC)也融合其中,实现了零缺陷生产。它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新的管理哲学的生产方式,并在80年代得到发达国家的承认和普遍重视。
20世纪80年代在管理实践和理论上,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和质量保证体系。80年代,TQM在许多公司得到实施,而更广泛地使用于企业是在90年代。ISO 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关于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标准,是每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共同遵守的关于质量方面的准则。
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主要围绕核心企业,从采购原材料开始,经制造过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实现对供应链的系统管理。
二、现代生产管理发展趋势
近年来,伴随着技术进步、全球制造一体化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者需求多样化、技术创新、新材料层出不穷、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管理的思想、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向以下趋势发展。
服装市场以及企业的发展实质上正日益全球化。涉及面更广的WTO组织的成员国也陆续同意开放各自的经济,减少关税和补贴,扩大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在加入WTO组织后,逐步取消纺织服装出口配额,给服装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很多国外服装企业在亚洲尤其是我国市场开展各种业务,建立服装制造工厂,给我国服装业也带来挑战。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将日益加剧。
由于生产运营管理的成果(产品的质量、成本、交货期等)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生产活动、经营管理与生产管理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包括营销、财务等活动)间的内在联系将更加紧密并互相渗透,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与经营的有机整体。这样的生产经营系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和调度资源,灵活地去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现代生产管理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国外很多企业忽视了生产运作,有些企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生产运作对其经营全面成功的重要性以及将运作战略与企业的整体经营联系起来的必要性。
对需求量、产品结构和产品设计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已成为主要的竞争战略。在服装制造业方面,尤其如此。
技术进步促进大量新产品和新工艺出现,无疑计算机已经并将继续对企业组织产生最大的影响,它使企业运作方式发生了真正的革命。其应用涉及产品设计、加工技术、信息处理等。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设备方面的技术进步也极大地影响着运作。产品和工艺上的技术变化将直接影响企业组织的产品质量及其竞争力。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采取让基层人员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这一举措。其原因是他们已经认识到职工掌握有关生产过程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对改进生产系统做出的贡献。职工参与的关键是建立工作团队,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和进行决策。
有些企业正在采取严厉的措施提高其经营业绩,在重新设计企业流程方面坚持从头开始。流程再造是指一切重来,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设计出新的企业流程。流程再造的核心是使现有企业流程得到重大改善。例如对满足顾客要求或将一种新产品投向市场所需要的步骤进行再造。当然,流程再造并非对任何企业都适合。最适合的应是那些处于困境和若不采取措施即将陷入困境的企业。流程再造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也并不总是奏效,它需要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良好沟通、拥有奉献精神并关心员工。
污染控制和废物处理是管理者必须关心的重要问题。企业正日益注重减少废物、使用毒性较少的化学制品以及设计出使消费者更容易再处理和再利用的产品或部件。与环保问题相关的规章制度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细,对污染和废物控制不力的企业的处罚也越来越严厉。尽管这样会给一些企业加大负担,但从总体上看这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人类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
本章总结
思考题
服装生产系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