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及方法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创新思维的障碍

现实中,多数人的工作生活平凡、平常、平淡。很多人的一生仅仅是在“过日子”。传统中的“平平安安”“天伦之乐”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不是不需要创新,而是人的思维往往停滞在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状态。事实上,只要抱有追求“改变”的生活态度,多动脑筋,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能够得到提升,工作岗位上自我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事实上,思维惰性阻碍了人们对新生活、自我价值的证明和追求。

观念的陈旧是追求新事物的主要阻力。观念是人们长久以来在一定环境中对某一事物形成的固有认识。创新需要转变旧有思想观念,利用敏锐的目光捕捉问题焦点,形成对事物的新认识。固有观念是人进行创新活动的一大阻力。“习惯成自然”是人固守旧观念的形象表达。

我们都学过“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的典故。其中描述的内容形象地表达了传统观念下循规蹈矩、不知变通的社会现象。

也有很多人有创新热情,进行了一些创新努力,最终却半途而废。究其原因,经验主义的经验至上是创新思维受阻的根源。尽管经验对认识事物促进事物发展有所贡献,也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积累经验。然而,孤立片面地遵从经验,往往会将创新的幼芽扼杀在摇篮之中。一意孤行带来的结果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事实上,唯经验是从的思想正是思维定势所造成。

传统思想和陈旧观念是创新思维的主要障碍。创新必须打破枷锁,突破障碍,解放思想,勇于进取。创新思维的障碍主要表现在思维定势、迷信权威和从众心理三方面。

3.2.1 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Thinking Set)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式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会严重束缚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定势是按照积累的认识活动经验和已有的认识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的思维都或多或少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从何而来?来自千篇一律、周而复始的生活和工作。世间绝大多数职业,具有高度重复的特征,所谓思想的烙印,往往形成于各种职业习惯。实际也就是思维定势。

从积极的意义讲,思维定势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帮助的。借鉴以往的经验或是教训,在创新思维中增强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能够避免歧途,少走弯路。

人们经常说某人“认死理儿”“固执己见”,实际上表明了思维定势模式化、顽固性的特点。这也就注定了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十分突出,它不利于创新性思考,不利于创造力的发挥,成为束缚创新思维的枷锁。思维定势容易使人产生思想上的防卫性,形成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思维形式。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是思维定势造成的典型危害。

思维定势的典型表现之一是“先入为主”。先入为主的人,只愿意相信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物,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也往往都是断章取义的。他只会陶醉于那些断章取义的资料,不会用正确逻辑、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现实中,一些所谓被“洗脑”的人,实际就是在利益诱惑的“先入为主”作用下一步一步“病入膏肓”,如传销人员。考虑到思维定势,在参加工作面试时,一定要想方设法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刻舟求剑”是思维定势的典型表现(图3-6)。


图3-6 刻舟求剑

传统观念是思维定势的典型表现。观念是固化于人脑意识中的观点和认识。观念作为思维方式的主要构成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巨大的推动或制约作用。观念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历史文化背景基础上产生的,在一定时期内有其合理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根植于人们头脑中的观念不能紧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当思维定势起作用时,原本适时的观念就变成了过时的观念。传统观念顽固地维护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形成了思维的保守和僵化,反对思维对现在事物进行超越,是创新思维的重要障碍。

利益在市场环境中也成为思维定势的重要形成原因。利益带来的思维定势,往往“使人掉进钱眼出不来了”。贪官的贪得无厌,商人的见利忘义,无不出于利益思维定势。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形成了人新的思维定势。万事求网似乎很正常,但离了网不知所措就不正常了。网络诈骗、离谱广告正是钻了人们这种思维的空子。怎样对网上的东西趋利避害,也需要创新思维。

商品宣传疯狂造势,广告推销死缠烂打,都是希望在人们脑中形成好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利,于是就形成了鱼龙混杂、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社会乱象。有时甚至突破了人的道德底线。

克服思维定势靠什么?根本靠“实”,立足自我、增加知识、磨炼意志、遵从法规。多用转向思维,注重独立思考,适当隐藏观点,寻求思维突破。

3.2.2 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是指人的大脑习惯于沿以往经验形成的轨迹下意识的、不由自主地前行,看不到新情况下解决新问题需要的灵活和变通,循规蹈矩是惯性思维的形象描述。惯性思维和思维定势含义接近。因为人们经常说惯性思维,这里稍加阐述。人们习惯性地因循以往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的惯性,不由自主、不假思索、下意识地考虑处理问题,这就是惯性思维,它封闭了其他思考问题的方向和路径。习惯成自然、个性养成、不求快但求稳、习以为常,这些都是惯性思维的表现。每个人都有惯性思维。社会上的“世家”往往是受祖辈潜移默化、近水楼台的影响形成的。由于惯性思维不需要更多地动脑子,于是懒惰的人更习惯于这种思维。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依赖心理重的人更倾向于惯性思维。

无时无刻不在摆弄手机,是当代人的习惯(图3-7),一方面反映了网络时代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现象,给人们带来了信息交互的便捷;另一方面新的呆板、机械、创新阻碍甚至由于习惯带来的突发危险引起了社会的忧思。习惯有时意谓保守,习惯势力往往扼杀改革创新。


图3-7 当代人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犹如纺纱织布编绳(图3-8),一开始只是纺出细细的纱线,随着不断重复的编织过程,绳越来越粗,布越来越大,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束缚得越来越紧。习惯的正面意义在于,规范了人的行为;负面意义在于,抑制了人的思维。


图3-8 纺纱织布

3.2.3 迷信权威

权威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受到他人景仰和服从的权力威望。当不同的人们思想行为不统一时,就要求服从权威。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但如果把对权威的尊崇演变为神话和迷信后,就成为创新思维的枷锁。在现实社会中,泛化的权威、过时的权威以及政治、经济或行政干预的权威不在少数,创新就是对权威的某种否定。权威的东西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不会永远正确。解放思想,就是要解放对权威迷信的思想。

社会阶层、等级制度造就了“权威”。迷信权威的后果是扼杀了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大家都习惯模仿和抄袭成功者的经验,因为这是最低成本,最快成功的捷径。从某种程度上说,山寨化的流行和各种模仿,抄袭的盛行,阻碍了创新的发展,因为模仿和抄袭永远处于落后的地位。

3.2.4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Conformity Mentality)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倾向严重时,认识事物、判断是非显得没有主见、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这种情况下,往往缺乏独立思考,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活动。从众心理来源于人的社会性要求。社会为维持群体的稳定性,要求群体中的个体在情感、思想和行动等方面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样有利于团结协作,有利于群体的安居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创新而言,从众心理是严重的障碍。创新就是要突破习惯势力的束缚,能够做到不从众。创新者除了能做到不为常规所左右,敢想敢干敢冒风险,还应具备承受孤独甚至打击的心理素质。

人云亦云,从众心理是社会上较为普遍的行为现象,它的存在,以降低社会交往和解决问题中的风险为受益,所谓“枪打出头鸟”。于是,敢为人先,挺身而出,勇于探索等社会倡导精神受到抑制。

分析思考题

1.分析以下故事中包含的创新思维形式。

(1)赤壁大战曹军大败后,曹操率领士兵从华容道败走。因关羽念及昔日曹操对他的恩情,放了曹操一马。曹操回到安全之地后,忽然仰天长叹,悲切不已。部下将士疑惑地问他:“丞相已经脱离困境,当时面对诸多敌军毫不沮丧,现在人已得到食粮,马已得到草料,您为何还如此悲切呢?”曹操说:“不为别的,只是哭我那早死的郭嘉,如果他活到现在,绝不会让我曹操如此惨败。”众将士听后,没有不反省自己的。

(2)1819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通电导体可使磁针转动的磁效应。1820年,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了通电螺线管具有与磁石相同的作用。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想,既然电可以产生磁效应,反过来能否由磁产生电效应?按照这一思路,法拉第开始了新的课题研究,经过9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即线圈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可以获得感应电流,为发电机制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3)鲁国有一个人非常擅长纺织制鞋,他的妻子也是织绸缎做帽子的能手,他们准备一起,到越国做生意。有人劝告他说,你不要去,不然会失败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人回答,你善制鞋,而越人习惯于赤足走路;你妻子善织绸缎,那是用来做帽子的,可越人习惯于披头散发,从不戴帽子。用你擅长的技术,到越国去派不上用场,能不失败吗?结果鲁人并没有改变初衷,几年后,他不但没有失败,反而成了富翁。

2.从下列事件或物品中分析存在的思维定势问题:

(1)智能手机。

(2)互联网。

(3)去教室上课。

(4)全班错误内容相同的作业很多。

(5)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是在羡慕别人。

(6)认为自己的经验非常丰富。

(7)习惯成自然。

(8)知足常乐,满足现状。

(9)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