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信息化40年发展历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初见端倪

一、企业计算机管理实施更为复杂

发达国家纺织企业的计算机应用都是从企业管理开始的。在德国、英国的纺织厂,计算机订单管理、生产计划、原材料供应、库存管理、财务成本和工资管理等方面都取得较好效果,以后才逐步发展到生产机台监测。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引起广泛重视,技术上也存在不少难题,例如技术方案的选择,信息来源的及时准确,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的获取等也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纺织厂一般规模大,管理层次多,数据量大而不规范。这一时期的计算机管理应用属于单项管理阶段,先建立计算机系统,选取企业所有信息中的一部分管理起来,在取得效果之后再逐步扩大。与其他应用系统不同,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的领导重视程度、管理水平、职工认可程度密切相关,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项目,实施的复杂性更高。

二、微型机库存管理系统

纺织企业原料、机物料、成品等仓库采用计算机管理需求比较明确,效果比较明显,往往成为企业管理的切入点。例如京棉一厂与纺织设计院协作,于1981年研制了一套机物料仓库微型计算机管理系统,程序的总体分为主程序模块、记账程序模块、查流水账模块、打印库存报表模块。经运行使用,情况较好,达到了用户的要求。

京棉一厂机物料仓库进出库次数频繁,品种和管理人员多,库存品种12000多种,每月收付单据4000~5000张。账目的统计、汇总、制表等工作量很大。应用微型计算机管理后,除具体的收、发、盘点等工作外,其余的统计等工作都可由计算机完成,完成的速度和质量比人工更迅速、准确、可靠;此外,还扩大了原来的功能,可随时提供采购计划,确定经济合理的库存量和上、下限范围,打印出盘存表、超限表、库存资金趋势、年度出库总数表等,扩大了管理功能,有利于加强管理。为及时掌握库存动态、保证供应、减少库存资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可能。这些都是人工管理难以实现的。

三、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

在单项管理系统开发成功取得实效的基础上,一些有发展眼光的企业开始规划和试行多个模块的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京棉一厂就是一个例子。

在上述机物料仓库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京棉一厂又开始了布机监测与配棉管理的开发。进而提出了建立计算机管理网络的设想。1983年7月与清华大学、纺织设计院、纺织研究院、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开发“北京国棉一厂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任务。

该系统包括微型计算机网络、机物料仓库、配棉、计划、财务及成品库的管理,对全厂主要车间的生产、业务科室的数据进行管理,并通过网络系统将数据与信息及时提供给企业决策部门,从而使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能源得以更加合理的使用。

到了1985年,全厂建立了4个计算机房,装有各种计算机20余台(包括单板机),整个系统已初步形成局域网络。1986年8月,纺织工业部科技司对整个系统进行了验收,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计算机管理系统取得了较重大的成果。该局域网模式后来推广到多家企业,在纺织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获得了1986年纺织工业科技一等奖。

在同一时期,石家庄第一棉纺织厂(简称石家庄一棉)也走了类似的道路,从开发微机物料仓库管理系统和微机配棉管理系统入手,继而开发了主要生产技术经营科室的管理软件,如计划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劳资管理、原料及成品管理、档案管理、计量管理等业务数据自动化处理的管理系统软件,覆盖了16个科室和5个生产车间,建成机房13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