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信息化对于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信息化建设与纺织工业改革开放同步前行
我国纺织行业的计算机应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为以后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1978年,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东风,纺织信息化建设以上海第六织布厂的织机自动监测系统为标志开始起步,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步前行。与其他行业相比,纺织行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起步较早,有很好的应用基础。
“七五”“八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纺织企业兴起了电子信息技术推广的热潮,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水平逐步提高,尤其是管理信息化在许多企业开展,对信息化理念和认识的普及,形成了行业上下重视信息化的可喜局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纺织信息化建设遇到较大困难和挑战。由于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纺织企业效益下滑,影响了对信息化项目的投入。这一阶段的信息化项目虽然数量上有所减少,但是方向上进行了调整,质量有明显提升。互联网开始进入纺织行业,给行业信息化带来新的活力。因此,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没有中断,总体应用水平保持不断提高。在2000年压锭调整取得成效,全行业形势好转之后,迎来了较快发展的又一轮高潮。
进入21世纪后,经过两年的结构调整和棉纺压锭改造,纺织行业在连续六年亏损后扭亏为盈,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抓住了良好的国内外市场机遇,实现了快速增长,迎来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最好发展时期。为了推动行业信息化,政府部门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具体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则由政府的行政管理逐步过渡到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行业管理和技术导向,切切实实地为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纺织信息化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
在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党中央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纺织工业在这一时期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关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纺织信息化更加注重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过程的融合,注重对绿色化的支撑,注重不同系统的集成。
近年来,随着外部宏观形势及内在发展方式发生重要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纺织行业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行业发展动力转换的特征日益明显,步入了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行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简称两化)深度融合,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能力,深化互联网的行业应用,创新市场营销模式都是提升运行质效的重要途径。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发展新动力,需要将信息化贯穿纺织工业“十三五”的全过程,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实现建设纺织强国的目标,是纺织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