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风俗趣事
一、为10周年国庆献礼
1957年冬,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各省、市、自治区都酝酿着向国庆、向党中央、向毛主席献礼。中共河南省委拟定的礼品是把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做成绣品。因为它最具有地方性,同时也最具有中原文化气息,这一光荣任务便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开封市汴绣合作社、落在了王素花这一代绣工身上。王素花由于自幼就有良好的刺绣基础,绣艺精湛,又是刺绣车间的车间主任兼党支部委员,顺理成章地就成为绣制《清明上河图》的负责人。
王素花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她和汴绣合作社主任一起到时任开封市委书记徐学龙面前领受任务的情景。当徐学龙书记问他们能不能接受这一任务时,还没等社主任说话,王素花就毫不犹豫地说了个“能”!实际上,那时候《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她都没有听过,更没有见过,只是觉得这是上级交给的任务,党交给的任务,要是说不能,那该多辜负党和领导的信任啊!王素花就是这样单纯、激情、大胆、不计得失。但是,当王素花回到单位,把画作展开一看,顿时傻眼了。只见画作上面密密麻麻地呈现那么多的人、树、房屋、桥、船、牲畜,这可怎么弄啊?大家从来没有制作过这么复杂的绣品啊!一时间,王素花急得直冒汗,大家伙也都忍不住七嘴八舌地议论。
王素花心想,开弓没有回头箭,任务既然接了下来,就是再苦再难,也得想办法完成它,不然就不是王素花!别看王素花平时挺随和,但是骨子里却有一股不服输的犟劲儿,下决心要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此,她就带着刺绣车间里的姐妹们深入实际生活,车间里转,黄河边转,实地查看河里的船是怎么撑的,船上的绳是怎么合的,驴身上的毛是怎么长的,牛车上的套是怎么安的,并结合图景需要,创造了滚针绣、反枪绣、拉链绣、蒙针绣等多种新的针法。就这样,现学现看,现看现干,一点一滴去体验,一针一线去表现,终于在国庆十周年到来前夕,如期圆满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图1-27),成为《清明上河图》自诞生之日近千年之后,被搬上绣缎的第一人。为此,王素花曾经一连三个多月吃住在社里(图1-28),家虽近在咫尺,却没回过一次家,以至于回到家里时,连孩子见到她都有些陌生。
当然,这件事也给王素花带来了很大的荣誉,1959年,她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被邀请作为省劳动模范代表到北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汴绣《清明上河图》也被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河南厅。
图1-27 《清明上河图》绣制完成后,王素花与14位姐妹及相关领导合影
图1-28 王素花与姐妹们日夜奋斗在车间里
二、都是习惯惹的“祸”
王素花今年八旬有余,但她不仅十指灵活,而且眼睛也十分明亮,让许多中年人都羡慕不已。她也常常略带遗憾地对朋友们说:“我这个人啊,好像这辈子就是为汴绣而生的。要不是有个该死的颈椎病,不知道又该绣出多少活儿来!”她从不觉得自己是老人,只要有空,就要到车间走走看看,为工人做示范。即便外出开会,她也从不让自己闲着,经常带着她的针头线脑,或者是被绣工们弄乱了的丝线,趁着休息的空挡,要么扎上两针,要么一丝一缕地把那些丝线整好、理顺,带回去让绣工们继续使用。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不过她这个习惯也没少给她带来麻烦,每次乘飞机过安检门的时候总是“滴滴滴滴”地响个不停,不用说,这都是她的绣针、绣剪给她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