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价值。
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纺织类非遗”)中,少数民族的服装服饰等产品占有较大比例。因此,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鉴于此,本书以我国中部地区交通枢纽——河南省的纺织类非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起源发展、风俗趣事、制作工艺与技法、工艺特征与纹样,以普及河南省级纺织类非遗的传统技艺,通过对传承人的专访,获取最精准的帮扶意见,以探寻这些纺织类非遗的传承对策。
自古被认为“居天下之中”的河南,位于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省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交通、通信和能源枢纽。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纺织类非遗。天津工业大学现代纺织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以纺织类非遗的研究、知识普及为使命,赴河南省各大城市和乡村,对河南省级纺织类非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重点调研了绣、织、印染三大类非遗,力求把这些文化遗产与读者共享,同时也分析了河南省纺织类非遗的传承现状,并根据传承人专访及当前国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传承建议。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关刘君(第一章)、朱晨(第二章)、肖月(第三章)、赵坤(第四章)、赵昕(第五章)、覃兰静(第六章)。由赵宏负责全书的总纂、修改和定稿。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编者阅读、参考了国内外学者、传承人等撰写的有关资料,文中有些资料来自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全球纺织网、360百科等网络资源,在此,对所阅读、参考的有关资料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第四章老粗布织作技艺,文中部分图片由传承人方面提供,已授权使用,特此感谢。
值此出版之际,谨对给予本书的写作和出版以帮助的河南省非遗主管部门、申遗单位、专家学者、传承人、编辑等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河南省纺织类非遗保护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展,有些内容没有完全囊括在本书中,加上编者水平有限,本书在内容、编排和格式等方面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同行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以便今后修正和补充。
编者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