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纺织类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起源与发展

刺绣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据史料记载,其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在我国古籍《诗经》当中就有了对它的明确记载——“黻衣绣裳”的描述。刺绣经历了千百年的经验传承,融合了各地的地域文化特征,从而展现出了各种各样别具风格的刺绣。顺店刺绣就是这些发展而来的刺绣中的一种。

一、顺店刺绣的起源和发展

据史料查证,刺绣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唐朝和五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早在北宋时期顺店人就开始了拜师学艺、植桑养蚕、煮茧抽丝的刺绣之路。到了清代,顺店已发展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丝绸原产地及集散地,再加之“苏、川”二绣的引进,绣法的融合,使得顺店刺绣造型清秀工整,针法灵活多变,构图清新秀丽,布局井然有序。当时店铺林立,绸缎满架,省内外客商云集顺店,人挑畜运,客来车往,把织成的包头、手帕等打包外运,销往全国各地,“日巢千两丝,机织千匹缎”正是当时丝织刺绣产业兴盛的生动写照。改革开放时期,在富民政策的正确引领下,顺店的刺绣产业逐渐恢复了产销两旺的繁荣局面,这个充满古典韵味的镇子形成了“户户有绣机,家家会刺绣”的特有风貌。从2000年开始,顺店刺绣引进大型绣花机,采用计算机控制,自动绘图,多针头运作,以每分钟绣千针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织绣成本,工艺质量也得到了保障。最近几年,顺店刺绣将文化融入产业,形成了新亮点,促成了联户加工、专业化经营的新模式。凭借顺店刺绣中精湛的手艺、新颖的图案和绚丽的色彩,使得产品深受各地用户青睐,销量逐年递增,农民生活日渐富裕[4]。顺店刺绣发展历程如图2-1所示。

图2-1 顺店刺绣发展历程

二、顺店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所继承的手艺的起源和发展

顺店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康传珍女士,其刺绣的手艺是康家家传而来的。据传承人介绍,可以查找到的有详细记录的第一代拥有顺店刺绣技艺的传承人是康从公和其夫人吕氏。手艺传承至今,到康传珍这一代,已经是第11代。康姓始祖是在明朝元年迁至禹县顺店一带的。明末清初之时,康从公和其夫人吕氏在顺店寨北颖水南岸种植桑树、养殖蚕蛹。再从蚕茧抽丝织成丝绸,把丝绸作为原材料制成包头、手帕和绉纱等物品。然后在其上面用线绣上各种图案,进行售卖。这些物品上的刺绣就是流传至今的顺店刺绣的原型。在当时,顺店还流传着“神垕钧瓷用车拉,不如顺店丝绸胳肢夹”这样的老话。康熙五年,传承人的老祖康志新,继承了顺店刺绣的手艺,并且在顺西的山西会馆内结交了当时的客商。通过客商将顺店刺绣的手工艺品销往全国各地。之后,顺店刺绣的手艺又经过了康家张氏、黄氏、郑氏等人的传承。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顺店刺绣这门手艺才传承到第九代传承人康玉章的身上。据现任传承人讲述,她爷爷(康玉章)刚开始上机织绸的时候,她家就有“日巢千两丝,机织千匹缎”的说法。后来她爷爷(康玉章)的小妾王氏把丝绸上的刺绣图案用纸记录下来,并绘制成图册,出售到全国各地,以至于当地兴起了“家有千串,不如绣品一件”的风俗。再后来,康玉章把顺店刺绣的手艺传给了他的儿子康拴文。当时康玉章堂弟的女儿(康春花)由于从小就对顺店刺绣非常喜爱,她远嫁到顺东地区以后,仍然对故乡的刺绣十分眷恋。因此,她便从事像将绣好的绸布贩卖到全国各地这样的职业。成年的康拴文和其夫人焦氏就为这位贩卖丝绸的堂姑康春花提供了十年的商品,其中包括龙袍、凤衣、披风和宫女服等物品。现任传承人就是康拴文的女儿,她自小就在父母的熏陶下,对顺店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六岁开始就帮父母绣活儿,高中毕业后,毅然决然地继承了父母的手艺,并开创了自己的店铺,使绣有顺店刺绣的产品继续销往全国各地。现在的顺店刺绣已由手工织绣变为缝纫织绣、电动机绣,由单一化的品种生产发展到了多样化的生产。随着电脑绣花机等设备在顺店的普及,其生产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由于康传珍女士对顺店刺绣的发展历史做出的贡献,获得了诸多的荣誉(表2-2)。

表2-2 传承人获得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