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传承人专访
王素花,1935年出生,河南省封丘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被誉为中国“汴绣皇后”。现任开封市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59年,国庆十周年,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1年任开封汴绣厂厂长,汴绣被确立为继四大名绣后的第五大名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0年,王素花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开封市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和刺绣技术培训学校,拼尽全力将汴绣这门艺术做大做强。其作品先后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奖”“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金奖”等多项殊荣。
一、王老师,请问您是如何走上从事汴绣这条道路的?
王素花老师答道:“说起汴绣,要从我的姥姥和妈妈说起,我的姥姥和妈妈均以刺绣为生,耳濡目染,我从小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绣花。由于家里穷,没有钱买纸、丝线等刺绣材料,于是,我就拿起身边任何可以剪的东西剪。这一方面不知不觉提高了功夫,另一方面,可以帮别人做点手头活儿,讨口饭吃。我1953年来到开封,1957年才找到我理想合适的工作,开封汴绣合作社要招18名女工,我一听说这个消息就积极去报名,当场就被录取了,当时的开封汴绣合作社大概有四五十个工人,那时候合作社基本上都是机绣,手绣很少,我去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在那儿进行手绣,条件非常简陋,三间小瓦房,连凳子都没有,我们只有从家自己搬凳子。那时做一个儿童用的肚兜才两毛五分钱,一个月才4块钱,我有点基础,虽然钱少,但是我干得很有劲,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一直做到现在,感觉这一辈子很值。”
二、王老师,1990年您从开封汴绣厂厂长岗位上退休后,为啥想起要自己办厂?
王素花老师答道:“我1990年退休时才55岁,退休后感觉两手空空没有事情做,那时刚好又面临我的儿子和儿媳妇下岗,我儿子当时发愁这可咋办。我对我的儿子说:只要老娘的两只手在,咱还从事汴绣!那时家里也没钱,只有几百块钱,同事们借给我1万多块,于是我就组织人绣了第一幅《清明上河图》,卖了3万7千块钱,就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生产车间加上博物馆五六千平方米,发展得还不快,我退休以后,身体很好,这都是汴绣给我带来的幸福,汴绣给我带来的愉快,汴绣给我带来的身体健康。”
三、王老师,请您谈谈开封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
王素花老师答道:“我1990年退休后创办的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到现在已发展26年,公司位于开封市东郊乡新曹路北侧清水河东岸,占地面积12亩,拥有生产厂房2800余平方米,绣工最多时达到200余人,是开封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刺绣企业,是河南省刺绣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同时还是同行中唯一一个受国家保护的产业基地。我公司现拥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4人、高级工艺师9人,公司的‘素花’牌产品是河南省命名的‘河南名牌’产品,‘素花’这个品牌成为河南省乃至国家层面刺绣专业产业领域里不可或缺的亮丽名片。公司产品继承了宋绣的优良传统,以绣制历史名画为主,兼顾当代人的艺术审美与艺术趣味,题材多样、古朴典雅、生动逼真、色彩明丽,艺术效果较画更佳。”
四、王老师,您创办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兄弟刺绣公司是出于什么考虑?
王素花老师答道:“我这个人心软,我创办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兄弟刺绣公司,就是要组织没有生活出路的残疾女孩来到自己的刺绣厂,给她们一个家、一份工作、一门手艺。我培养这些残疾人培养了五年,有时候去看望残疾人,去的时候带几千块钱,回来一分都不剩,见一个残疾人五百,见一个残疾人五百,感觉人家很可怜,给她们买点儿牛奶、水果。有些人说我你挣点钱放在枕头底下慢慢花不好吗?还培养人,自找苦吃,我觉得这不是自找苦吃,而是一种幸福。我感觉我的钱不能只让自己花,我喜欢刺绣,我希望这些没有工作的女性都学会刺绣。在我这里有两个小女孩,都是高度残疾,现在这两位本已失去生命希望的女孩身体逐渐有了好转,我还专门聘请绘画老师给这两个喜欢画画的小姑娘上课。工厂的院子里有圈养的鸡,我自己养的土鸡,为的就是让那些残疾女工们都能吃上新鲜的鸡蛋,这些残疾孩子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让她们过得更好一点,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在我有生之年一定把汴绣事业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五、王老师,您是如何培养汴绣传承人的?
王素花老师答道:“我拿着国家津贴,又是国家级传承人,这个名誉不是让人看的,我的任务重,要把汴绣传承下去,不能让它失传,所以我自费、免费培训愿意学刺绣的女性,有人说我傻,小的时候叫我傻妮,结婚的时候叫我傻媳妇,现在叫我傻老太太,我感觉我不傻,培养点人能说是傻吗?我感觉我很幸福。我喜欢刺绣,我要让周边的女性都学会刺绣。十几年来,我培训了两千多名绣工,培训范围涉及开封周边五个县,开封县、尉氏县、杞县、通许县、封丘县,尤其是来自农村这些偏僻的地方的女孩,愿意学,能吃苦,她们可以把活儿带回家做,既可以带孩子又可以干农活儿,自己挣钱自己花,有时候我还亲自去乡下蹲点儿,一住就是两三天。有的技艺传男不传女,有的传亲戚不传外人,我是只要愿意学的我都传,这是国家给我的任务,也是我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我的孩子和儿媳妇都很支持我,我把钱花到哪儿他们都不管,只要为大家好。有句俗话说:造船工人没有卖船工人挣钱多,我教的小女孩十五六岁,一点一点教,由不会到会,有的四十多岁的都当老师了,一天200块钱,一个月就能挣个五六千块钱,不但可以养家糊口,有的还买了小轿车,我很高兴。”
六、王老师,您认为汴绣的发展存在哪些困难和阻碍?您是如何克服的?
王素花老师答道:“汴绣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后几十年来的发展,我感觉河南搞刺绣的女性很热爱这个工作,脑子很聪明,不比南方人笨,但是我多次去湖南长沙学习,人家那儿的湘绣发展已经规模化了,研究、生产、销售一条龙,汴绣发展规模不是那么大,像苏绣,号称有十万绣女。1963年我当汴绣厂副厂长的时候,带领工人去汕头学习抽纱包根技术,学习了三个多月,要想把汴绣搞得更好,必须取长补短,向别人学习。做汴绣的五六年前人还很多,这几年很多都去南方打工了,南方打工挣钱多,很多年轻人嫌坐那儿一直绣无聊,不能见世面,都有些放弃了。好多人都不想培养人,培养的人越来越少,就感觉培养这有点不现实,挣钱没有开个门市部来得快。但是,我感觉我会坚持下去,再少我都会培养,只要有人愿意学,相信通过我有生之年的努力,一定会让河南汴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七、王老师,您对河南汴绣未来的发展有何展望?
王素花老师答道:“我感觉汴绣未来的发展形势会很好,开封是个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在我有生之年做出我应有的贡献,我人虽然老了,但是从思想上我还可以继续干下去,一点一点把我的技术传承下去,我感觉汴绣有发展前途,真有发展前途,我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郑州的大企业家、收藏家来我这儿买东西的很多,北京的一位顾客一次性买了几百万的东西。我觉得汴绣未来的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