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大国崛起历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用30年的时间基本解决九亿人民的衣被供应问题

历史场景转换到社会主义时代。

虽说是传统工业并有相当可观的基础,但500万棉纺锭、13万毛纺锭的工业规模,对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1950年全国棉布产量25.2亿米,按当时人口计算,人均分得量4.6米,仅够做一套衣服。可是盖的被子呢?各种各样的社会用布、工业用布呢?于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果断决策:开国伊始,就专门设立一个部——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并委派解决经济问题的能手、老革命家钱之光主持其事。随后,又将发展纺织工业列为“一五”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

上海、青岛、天津、武汉、重庆、南通、无锡、常州、杭州、宁波等纺织工业老基地很快就进入满负荷运行,一片兴旺。

北京东郊和石家庄、邯郸、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兰州、乌鲁木齐等中西部城市,先后出现了建设现代化纺织工厂以至“纺织城”的宏伟场面。

北方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南方城市广州、佛山、南宁等也加入了发展纺织工业的行列。

这一时期纺织工业战线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杭惠兰、郝建秀、赵梦桃、裔式娟、杨富珍、黄宝妹等纺织女工和张方佐、费启能、傅道申等工程技术专家,得到高度的社会荣誉并成了社会知名人物。郝建秀细纱工作法、杨富珍布机工作法、“梦桃”精神等,成了既是科学管理的宝贵成果又是激励全国工人阶级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精神财富。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30年间,尽管中间经历过几段极为艰苦困难的时期,出现过工业发展的“马鞍形”,中国纺织工业终究还是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果。30年间,棉纺织工业发展到1560万锭,毛纺织工业发展到48万锭,缫丝工业发展到72万绪。1950~1978年,棉型纱年产量从43.7万吨发展到238.2万吨,棉型布年产量从25.2亿米发展到110亿米。纺织工业的可比产值,从55亿元增加到620亿元,大体增加10倍。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民衣被甚少”的问题基本解决了。随之,实行了30年的发布票限量消费的时代结束了。在全国人口增加到10亿的情况下,保证了温饱生活消费水平的纺织品供应。并随即,在国内市场商品供需关系中最先出现了买方市场。

与世界各国纺织业相比较,则是到1978年,中国棉纱、棉布年产量都已占世界首位,棉纺织工业的设备规模,也已居世界前列。更重要的是,经过30年有计划的发展,逐步完善了纺织工业的行业结构,形成了在世界各国纺织业中行业最齐全的优势;纺织原料和纺织机器供应主要立足国内的战略目标,也已接近达成。到70年代末,“纺织大国”的轮廓已经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