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货币的类型

货币从产生到今天,伴随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如表1-1所示。

表1-1 货币的类型

1.2.1 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也称足值货币,其作为交易媒介的价值和作为商品的价值基本保持一致。

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中自然分离出来的,在货币历史进程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采用的是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又可分为以下两种具体形态。

1. 实物货币

任何货币,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时,都可称为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人类历史最古老的货币形式。

最初作为货币的实物往往是不固定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特别是突破了地区界限时,货币逐渐地固定在某些商品上。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范围内,曾有许多种商品先后充当过货币,如米、布、贝壳、家畜、毛皮等。

实物货币的出现,实现了物与物的间接交易,突破了“物—物”直接交换的局限,使商品交换方式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一般实物货币有体积大、价值小、不便携带、难以储存、不易分割成较小单位等缺点,有碍于商品生产和交换,所以最终为金属货币取代。

2. 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又称实体货币。从文义上讲,它是实物货币的一个阶段,即实物货币的高级阶段;但严格地讲,货币从一般实物过渡到金属也是一种质的发展。

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同质性、便于携带、易于分割成任意大小单位、不腐烂变质、不易磨损等优点,是充当货币的最佳商品。

原始的金属货币多为贱金属,这和当时生产力落后、交换规模较小的情况相适应。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不断扩大,货币的使用量日益增加,贱金属价小体大的缺陷日渐突出。相比之下,贵金属具有价值稳定、单位重量价值量大的优越性,适用于数量较大的交易活动。所以,贵金属最后取代了贱金属,实质上是生产力发展,交换规模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

1.2.2 符号货币

符号货币一般是用印刷品充当,通常由银行或政府发行。符号货币也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 代用货币

(1)定义

代用货币也叫银行券,一般是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表金属货币流通的纸币。

(2)优点

与金属货币相比,代用货币有许多优点,如便于携带、保管、运送,还避免了贵金属的磨损和其他损耗,纸币印刷成本较铸造金属货币成本低等。代用货币的这些优点,使之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

(3)典型特征

代用货币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发行必须有十足的金属货币做准备,代用货币的发行量不能超过金属货币的拥有量,并且可以随时自由地向发行机关兑换成金属货币(可简称为“十足准备、自由兑换”)。

(4)发展阶段

代用货币的发行经历了两个阶段。

① 分散发行阶段是指各银行分别发行自己的银行券,以各自的信誉作为担保。

② 集中发行阶段。分散发行的银行券信誉不高,只能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流通,经济波动造成的银行倒闭也常常使一些银行券无法兑现而成为废纸。社会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客观上要求有一种能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受公众普遍信赖和接受的银行券,而能够发行这种银行券的机构只能由国家出面建立。于是,代用货币发行的第二个阶段就是集中发行阶段,一般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承担发行任务。

集中发行的银行券按准备制度的不同又分为两个典型阶段。

① 十足准备阶段,即发行机构必须有十足的贵金属作为准备,以充分满足银行券兑现的需要。

② 部分准备阶段,即发行的银行券只需要有部分贵金属准备。部分准备制度反映出贵金属产量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的交换规模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要,也为银行券的无法兑现埋下了伏笔,并最终导致了信用货币制度的出现。

2. 信用货币

(1)定义

信用货币是国家强制使用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票据。

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也是当今世界普遍采用的货币形式。它与代用货币在形式上并无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信用货币不规定含金量,也不能与贵金属自由兑换。

(2)信用货币产生的原因

① 贵金属产量有限。金银的采掘跟不上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的货币需要,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就不得不通过增发代用货币加以解决,这样,代用货币的发行量就超过了发行机构实际拥有的金属货币量,十足准备制度就变成了部分准备制度,于是也就潜伏下了兑换的危机。

② 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人们纷纷用银行券兑换金属货币,而部分准备制度下银行券的数量大大多于金属货币的储备量,国家难以满足人们的兑换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纷纷宣布停止银行券和金属货币的兑换。这样,银行券就成了不能与金属货币兑换,而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流通使用的信用货币。

③ 纸币被普遍接受。由于人们占有货币的目的是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不管货币本身有没有价值,只要它能购买人们所需的东西,便可为人们接受,这是信用货币制度得以推行的根本原因。

事实也证明,只要信用货币的发行量控制得当,它也可以保持比较稳定的购买力。但是,这也给货币领域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数量,使之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客观需要保持一致,这个问题曾经使许多国家伤透了脑筋。

(3)信用货币的优、缺点

信用货币虽然是迫不得已而采用的货币形式,但其显著的优点是数量上完全摆脱了贵金属的束缚,使货币在数量上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信用货币也有明显的缺陷,即其代表的价值量取决于其发行量,发行过多则会贬值。信用货币制度产生以来,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经受过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困扰。

(4)信用货币的具体形式

信用货币的具体形式包括辅币、主币、活期存款和电子货币。

① 辅币包括金属辅币和纸辅币,作为小额或零星的支付手段。金属辅币用贱金属铸造,如我国目前流通的1分、2分、5分和1角、2角、5角的人民币。

② 主币一般以纸币充当,作为人们的主要购买手段,如我国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面值的人民币。

③ 活期存款是一种使用支票账户的银行活期存款货币。因为拥有这种支票账户的人,只要支票账户上还有存款余额,他就可以凭银行发给的支票本随时签发支票,以支付所购商品和劳务的价款。这种存款和其他交易媒介相同,而且可以请求付款,因此可以视为货币。事实上,目前在信用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大多数交易都以支票完成,所以,活期存款远比现金更重要。

④ 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及在公开网络(如互联网)上执行支付的“储值”或“预付支付机制”。电子货币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新趋势,是货币“符号化”向“观念化”发展的表现,具有安全、快捷的特点,尤其在远距离大额支付中优势更为明显。

电子货币除了具有货币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一些特殊属性,主要表现为: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多元化,其发行主体既有中央银行,又有一般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而且后者占有很大比重;电子货币是在银行电子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虚拟货币,是由一组含有用户密码、金额、使用范围等内容的数字构成的特殊信息;电子货币的流通需要特定的设备,如电子货币的传输需要专用网络,保管需要存储设备,交换需要有通信手段,保持其安全需要加密和解密用的计算机。

纵观货币形态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是货币形态演化的根本原因。能否取得货币的资格,取决于能否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的需要,取决于社会大众的普遍信任和接受。随着货币形态的演变,人们对货币的本质和货币在经济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借以使人们能动地控制货币,从而实现驾驭经济运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