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有安全感的孩子,生命的底色都是暖色调
随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安全感”。
很多成人都发现自己的安全感不足,表现在:
长期处于焦虑状态,遇事容易过度担心,常会有一些很悲观的预期;
在关系中,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甚至不惜委屈自己、讨好他人,以求关系的稳定;
在两性关系中,疑心病很重,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去怀疑甚至控制对方;
变得越来越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往……
安全感不足的人,人际关系的品质以及生活的幸福感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也长期会处于紧张、焦虑、无助、痛苦与绝望等消极的心理状态之中。这其中有一部分人会认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会有更多的安全感,可最后却发现,获得再多、得到再多都无法弥补内心无法安定与幸福的“黑洞”。
可以说,安全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质量。
安全感究竟是什么呢?安全感指的是一个人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它根植于每个人的童年。
从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说,个体的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尤其是母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如果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
也就是说,所谓安全感,是童年一次次温暖经历叠加后,孩子内心产生的安定感,而妈妈是最早给予孩子安全感的那个人。
因为信任妈妈,所以孩子开始信任整个世界。
因为与妈妈进行爱的互动,所以孩子信任关系,对关系抱有积极的期待。
因为妈妈爱的“示范”,所以孩子拥有爱的能力,同时产生更积极的自我认知,也会拥有更高的价值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将“妈妈”放在了心里,内心会感到踏实、有力量,这能帮助他们抵御未来生命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寒冬”。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年龄稍大一些的时候常常会表现为:
要么非常黏人,要么太过独立;
过度追求完美,不能接受失败;
特别乖巧,很小就会察言观色、讨好大人;
在社交过程中胆小退缩,对小朋友多是防备的态度;
非常在乎他人的认可与评价,一旦失去外界反馈,就会变得悲观消极;
孩子攻击性很强,爱打人,外表看起来“强悍”,内心却很脆弱。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说,有上述任一行为表现的孩子都会缺乏安全感,行为之下的根源千差万别,有些行为只是孩子的性格使然,有些行为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性问题。
总的来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对这个世界是缺乏信任的。他们对关系不信任,担心被伤害,担心自己不被爱,担心下一秒就会有坏事发生,而这样的心理状态又会被带入成年的生活中。
有人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可以说,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生命头几年最重要的议题。
这件事如此重要,可关于具体如何培养,一些心理学层面的说法又相对抽象,并不足以让妈妈们明白如何去做。于是,我萌生了写一本书的想法。
这本书合适以下三类人群阅读。
(1)孩子年龄较小的父母。如果你很重视孩子的安全感,却在实操上思路不够清晰,或者你常常会患得患失,担心因为让孩子哭久了、自己上班不能常陪伴在孩子身边、某一次没控制住脾气,等等,孩子会缺乏安全感,那么这本书的实操建议会让你更明确地知道如何去做,你会更踏实、更放松。
(2)欠缺安全感的孩子的父母。如果你发现你孩子有些欠缺安全感,那么这本书能帮助优化你与孩子的情感联结,增强你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度,提升养育质量,从而补足孩子的安全感。
(3)欠缺安全感的父母。有研究表明,当妈妈缺乏安全感时,孩子更容易欠缺安全感。要想避免这样无意识的代际传递,妈妈在育儿中的反思力与觉察力格外重要。而这本书会帮助你扩大觉察范围,深化觉察深度,给孩子更好的爱,同时,你也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之所以有自信来写这么一本书,首先是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名妈妈。在这六年里,我与孩子朝夕相处,我遇到过太多的育儿挑战,体会过当妈的自责与挫败,感受过与家庭成员相处时的无力与困顿。我立足于生活这个巨大的容器中,背负着妈妈的身份,更能设身处地地了解妈妈们的烦恼与困惑。我非常清楚,给足孩子安全感这件事说起来似乎不难,但我们想要在一地鸡毛的现实中安顿好自己、了解孩子、理清思路、真正地让孩子有安全感确实不容易。其次,我是一名专业的家庭教育工作者。这几年,我除了带孩子,还在学习如何更好地带孩子。每年我都会参加大量的线上和线下培训课程,全面、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我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自己的养育实践相结合,思考和总结出了不少落地的教育方法,将它们分享出来时,也得到了不少妈妈的认同与好评。
在这本书中,我将这些倾囊而出,通过六章内容向大家阐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真实的养育互动中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第一章,“看见”孩子,正确回应。在这一章,我分析了真正的“看见”是什么样的,阻止我们“看见”孩子的常见原因以及正确回应孩子的具体方法。
第二章,懂得孩子,合理给爱。我通过孩子常见的问题行为,向大家“翻译”了孩子的真实需求。通过这一章,大家能看到,我们对孩子大部分自动化的回应模式都是错误的。好父母有时需要“反本能”,学会探究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合理给爱。
第三章,关注联结,滋养关系。在这一章,我向大家分享了一些我往“亲子情感账户”存钱的有趣办法,以及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的技巧。
第四章,有效沟通,饱含着爱。在这一章有不少亲子沟通的高效方法,以及让孩子笑着“听话”的案例分享。当沟通顺畅了,我们的爱与教育才能更好地被孩子所接受。
第五章,情绪平和,内心安定。我会带领大家一起向内看,比起学习控制情绪的办法,我更希望大家能看到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关爱自己,情绪才会更平和,孩子也会更有安全感。
第六章,家庭和谐,孩子安心。这一章也是本书的特色。现在许多中国家庭都要依靠老人帮忙带孩子,如何应对两代人间的养育冲突,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是当代年轻人的成长必修课。
在这本书中,有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支持,有细致的育儿实践方法,更有我这么多年的思考和个人对生活的反思与总结。之所以能写成这本书,除了我自身的努力与付出,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你们都是上天给我的礼物!
我要感谢我的公婆与爸妈,在发生家庭矛盾时,你们总能给予我包容,耐心等待我的成长;感谢你们能帮我照顾孩子,让我有时间得以外出学习以及完成本书的写作。
我要感谢心心爸,遇见你之后,我的人生发生了非常积极的、转折性的变化。在我成为全职妈妈之后,你又给予了我非常多的认可与安全感,让我能安心带娃,同时追寻梦想。
我还想感谢心心和媛媛,我的两个女儿,谢谢你们选我当妈妈,是你们带领我看到了人生另一番美丽的风景。你们灿烂无邪的笑容,总让妈妈有无尽动力,想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来给你们最好的爱。结果一不小心,我就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除了家人的支持,我还要格外感谢陈素然编辑,是您一次次不厌其烦地看书稿、给我提出修改建议,才让成书更加严谨,更具有可读性。我也要感谢我的老师科恩博士以及这些年支持我成长的简耕团队。谢谢你们,将温暖与爱带到了我的养育实践中,让我知道,没有什么问题是用爱与欢笑化解不了的。当我们激发孩子的“好”时,便能收获更多的“好”;当我们激发孩子的“爱”时,就能得到更多的“爱”。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进一步实现我们共同的愿望:让更多的父母可以被支持,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被理解。
心心妈
2020年4月于北京万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