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会计概述
会计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以适应经济活动需要的学科,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具有标志性的成果。到了现代,社会经营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细化,会计也形成了很多分支,分别有不同的侧重,从各个角度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支持。会计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目标和职能也越来越明确。为了更好地规范会计工作,我国也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
1.1.1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与社会生产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们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社会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会计是适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营物质资料的生产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项记录、核算和汇总工作,产生于管理的需要,而且一开始就以管理的形式出现。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投入和耗费一定的人财物力等资源,即会形成一定的耗费。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人们进行生产时都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获取尽可能大的收获。为了提高所耗费资源的经济效益,人们除了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还必须加强经济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耗费的资源以及形成的劳动成果予以记录和计算,即会计基本职能之一——会计核算;另一方面,还要对耗费的资源以及形成的劳动成果予以分析、控制和审核,以促使人们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使其发挥尽可能大的效益,即会计的另一大基本职能——会计监督。
会计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纵观历史,会计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古代会计阶段
古代会计阶段从会计产生开始到15世纪末,以官厅会计为主,主要用于核算国家税收收入和分配,以货币和实物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采用单式记账模式。
最初会计并不是以一项独立的职能产生的。在人类的早期生产时期,它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属部分。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计算生产成果和生活需要,逐步产生了计数和计算的要求。在文字产生以前,这种计算是用“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或凭人们的记忆来进行的。可以说,这是最原始的会计活动,是我国会计的萌芽阶段。
我国商代是“官厅会计”的创始时期。到了西周有了发展,开始出现“会计”的命名和较为严格的会计机构。我国“会计”命名的出现,是我国会计理论产生、发展的一种表现,而如此完备的会计机构的出现,也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进步。在宋代,官府中的官吏报销钱粮或办理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实行“四柱结算法”。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项数字,就像是支撑物体的四根柱子,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
2. 近代会计阶段
近代会计阶段从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企业会计为主,在会计实务中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实物、劳动量这些计量单位逐步退到次要地位。这个阶段的核算中,企业普遍开始采用复式记账法。这时,会计具有了独立的职能,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并形成了其自有的一套会计核算方法。
日益发展的商业和金融业要求不断改进和提高已经流行于市的复式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技术首先来自银行的存款转账业务。为适应实际需要,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出版了他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并给予理论上的阐述。由此开始了近代会计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取代了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因此,会计学的发展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对标准成本会计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这一时期,会计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会计科学也已经比较成熟。
3. 现代会计阶段
现代会计阶段从20世纪初至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理论。这标志着会计成为了一门真正的科学,成为了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活动更加复杂、生产日益社会化、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的情况下,会计的地位、作用、目标、原则、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且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另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对会计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现代数学、现代管理科学与会计的结合,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使会计工作的效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扩大了会计信息的范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精确性和及时性。这样,20世纪中叶,比较完善的现代会计就逐步形成了。为满足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需求,会计形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又称为对外(报告)会计,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的记录和总结,对过去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管理会计又称为对内(报告)会计,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
会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经济社会越发展,对会计的需求就越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的开展越发广泛,会计已经超越了国家界限,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现代会计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相关体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比较成熟的有以下几个分支。
(1)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的主要功能是对外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对企业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运用专门的方法进行确认、计量,并以财务会计报告为主要形式,定期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以经济业务活动发生或完成取得的原始凭证为起点进行业务分析、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和明细账,根据所选账务处理程序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依据登记总账,通过对账等方式检查账簿记录是否正确,最后依据正确的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告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
(2)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主要功能是对内部管理者提供支持管理决策的信息。近几年管理会计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基本内容。管理会计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3)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的功能具有二重性。一是,成本会计主要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分配,计算出有关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财务会计提供成本信息,以合理确定存货价值及计算损益,内容主要包括: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生产费用的归集及其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成本报表的编制。二是,成本会计为管理会计提供决策分析中的基础信息,所以又被称为“管理成本会计”“现代成本会计”,具体内容包括:成本预测和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考核。
(4)税务会计。税务会计是以纳税人为会计主体,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依据税收法规,运用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税务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与筹划,使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地缴纳税金并向税务部门提供税务信息的会计学科,其会计主体是负有纳税义务的独立纳税人。税务会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营收入的确认、成本费用的计算、经营成果的确定、税额的计算、税款解缴、罚金缴纳和税收减免等业务的会计处理。
(5)审计。审计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审计审查的内容包括会计,但不局限于会计。按审计活动执行主体的性质分类,审计可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政府审计由政府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在我国一般称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又称为民间审计或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受托有偿进行的审计活动。这时,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就被审计事项做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书面文件。内部审计则是指由单位内部专门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单位自身的经济活动实施的独立审查和评价,审计结果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
(6)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依据国家计划和财务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有关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等活动,所进行的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筹集活动的管理、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专项资金管理、产品成本管理、销售收入及利润的分配管理等。
(7)特殊行业会计。特殊行业会计是针对业务性质比较特殊的行业,如金融、租赁、石油天然气开采等类型的企业。把会计基本原理及其程序、方法等应用于特殊行业的企业,从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信息。另外,为了满足我国的各级政府、事业单位以及非营利组织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的需要,相应的有非企业会计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精神生产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政府财政机关、行政单位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及其他非营利组织业务资金的活动。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会计分支正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人力资源会计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的一种程序和方法。它具体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方面的内容,其目的在于把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者及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其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防治、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和新分支,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结合,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对企业发生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以及损害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会计。
1.1.2 会计的含义及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会计百科全书将会计定义为: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采用一系列组合经济信息的专门方法,对各经营与非经营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控制,借以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或管理效益。它是管理经济或社会事业的一种管理活动和管理工作。
新编会计大辞典将会计定义为: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全面地核算和监督,以促使各单位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取得经济效果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辞典将会计定义为: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形式,采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占用的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进行系统的计算、记录、分析、报告和监督,并为有关方面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经济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
综合多种观点,对现代会计含义的理解,可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是一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会计已逐步成为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会计的含义,会计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原始的会计计量只是简单地用实物数量和劳动量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计算和记录。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会计从简单的计量和记录,演变为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来综合核算与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要想更好地计算和记录经济活动中的财产物资和劳动消耗,就需要有统一的量度。这种量度就是以货币形式体现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货币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在实务中,核算有些项目时,不仅要计算其价值,还要借助实物指标予以计量,如企业拥有的存货等实物资产,既需要反映其总的价值,还要反映其实物数量。
(2)按经济活动的时间顺序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发生完成的经济活动。要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者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了解和考核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必须对经济活动进行顺序地、不间断地记录和计算,通过分类、汇总和加工整理,取得综合性的指标。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在经营管理上,除了要求提供反映现状的核算指标外,还要提供预测未来的会计信息,使会计从事后反映发展到预测未来,以便为实现预期效果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3)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相结合。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的基础是正确的会计核算,只有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才是会计监督的依据;同时,也只有搞好会计监督,保证经济业务按规定的要求进行,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管理作用。
(4)以合法的凭证为依据,要做到“收有凭,付有据”。会计的任何记录和计量都必须以会计凭证为依据。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验证性。只有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凭据)才能据以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账簿进行后续处理。
1.1.3 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作用经济管理活动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会计的基本职能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1. 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单位,对各种单位经济业务活动或者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和计量,并据以编制会计报表。它要求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会计核算主要是从价值量上反映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状况。会计核算是对各单位的一切经济业务,以货币计量为主,进行记录、计算,以保证会计记录和反映的完整性。
(2)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各单位必须对客观发生的所有涉及资金运动或资金增减变化的事项,采用系统的核算方法体系,按时间顺序,无一遗漏的进行记录。
(3)会计核算应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会计在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的记录、核算、分析,反映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历史状况的同时,发展到事前核算、分析和预测经济前景。
2. 会计监督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职能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它是企业内部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会计的控制职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监督主要是通过价值量指标来进行的。由于企业需要进行核算的经济活动,都伴随着价值运动,表现为价值量的增减和价值形态的转化,所以会计通过价值指标可以全面、及时、有效地控制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
(2)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事前监督是指在经济活动开始前进行的监督,即审查未来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令、政策的规定,是否符合商品经济规律的要求,在经济上是否可行;事中监督是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及取得的核算资料进行审查,并以此纠正经济活动进程中的偏差及失误;事后监督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以及相应的核算资料进行审查、分析。
(3)会计监督的依据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两种。合法性的依据是国家的各项法令及法规,合理性的依据是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核算是监督的基础,没有对经济业务的正确核算,就没有可靠的监督依据;而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证,有效地监督可以保证经济业务按规定的要求进行,进而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也有称为反映与控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职能得到不断充实,我国会计界一般认为,除了核算与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之外,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分析评价经营业绩等职能。
1.1.4 会计的目标
会计的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通过会计所要实现的目的或达到的最终结果。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计目标必然从属于经济管理的总目标,或者说会计目标是经济管理总目标下的子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活动的总目标是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标也应该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工作主要是以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提供会计信息,因此,会计的目标也可以称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会计的具体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从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来看,会计目标主要是反映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受托责任)。在当今企业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者是受企业所有者所托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管理者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运营由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及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而形成的资产。所有者及债权人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于评价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业绩情况,并决定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因此,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2)从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来看,会计目标主要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有用)。会计通过一系列的核算方法,形成最终的成果即财务报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如果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价值,那么编制财务报告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1.1.5 会计法规体系
为了保证会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贯彻财政方针和政策,执行财经纪律,充分发挥会计工作人员的作用,实现预期的会计目标,会计工作必须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订并执行会计法规是我们国家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已经建设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按照各法规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会计法律。我国会计的基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是1985年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现行的《会计法》经过了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第一次修订以及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第二次修订,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现行《会计法》包括七章共五十二条,内容包括总则、会计核算、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法律责任以及附则,其具体内容见本书附录A。
第二层次,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提供财务报告所应遵循的原则,由财政部负责制定。目前我国企业适用的会计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两大类。
(1)《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我国最早的《企业会计准则》(称为基本会计准则)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的,自199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企业会计准则》)经过了2006年的第一次修订和2014年的第二次修订,于2014年7月23日发布并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包括十一章五十条,主要规范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分类及其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基本问题。基本准则是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和解释等的制定依据和基础。为了适应我国会计实务工作的需求,自1997年起,我国开始颁布具体会计准则,至2015年4月,经过修订和新增的正式施行的具体会计准则共有41项,分别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或有事项、收入、建造合同、政府补助、借款费用、所得税、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租赁、金融工具确认、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石油天然气开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每股收益、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金融工具列报、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合营安排和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等具体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予以规范。
(2)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财政部于2004年4月27日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废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原则上适用该准则,微型企业参照执行。
《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十章九十条,包括总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外币业务、财务报表和附则。
第三层次,会计制度。通常所说的会计制度是指财政部根据《会计法》、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颁布的,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有《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没有实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的非金融保险行业的大中型企业,主要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和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非货币性交易、外币业务、会计调整、或有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事项予以规范。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各类金融企业,具体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
此外,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财政部还制定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做了详细规定。
在国际上,一些实施会计准则的国家,通常并不会再制定和颁布企业会计制度,而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替代企业会计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