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少年简读版·第6卷:旧唐书 新唐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房玄龄、杜如晦传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名相,均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后世称他们为“房谋杜断”。李世民称帝后,杜如晦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当时的台阁规模、典章制度均出自二人之手,当时人们把房、杜比作汉初的良相萧何、曹参。

峥嵘少年

房玄龄本名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房玄龄自幼就很聪明,博览经史,工于草书、隶书,善写文章。

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是隋朝的泾阳县令。房玄龄曾跟随父亲到过京城。当时天下安宁,大家都认为隋朝国运长久。房玄龄避开左右对父亲说:“皇帝本无功德,只会迷惑黎民,不做长远打算。皇帝混淆嫡亲和庶出,让他们互相争夺,皇太子与诸王又竞相奢侈,早晚会互相残杀。这些人难以长久,现在天下虽然清平,但灭亡却是早晚的事。”

房彦谦听后很吃惊,从此对房玄龄刮目相看。房玄龄十八岁时,被举荐应进士考,及第后被授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颇有知人之明,见到房玄龄后深加赞叹,对裴矩说:“我阅人多矣,还未见过这样的郎君。此子他日必成大器。但恨我看不到他功成名就、位高凌云了。”房玄龄的父亲病了,房玄龄尽心侍奉药膳食,总是和衣而睡。父亲去世后,房玄龄五天不吃不喝。后来,房玄龄被任命为隰城县县尉。

李世民视房玄龄为知己。

辅佐太宗

李渊举义旗入主关内后,秦王李世民率军向渭北进攻,房玄龄驱马前往军营谒见。李世民一见房玄龄,如同旧友相逢,署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既遇知己,就竭尽全力,知无不言。每当战役胜利时,众人都竞相搜求珍玩,唯独房玄龄先去网罗人才,送到秦王幕府。房玄龄遇到猛将、谋臣,就暗中与他们结交,使他们能为李世民尽死力。

太子李建成见秦王李世民威德功业日盛,对他产生猜忌。秦王曾到太子住所吃饭,中毒而归。秦王幕府人人震惊,但又无计可施。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现在怨仇已成,祸乱将发,天下人心无主,各怀异志,灾变一作,大乱必起。不但祸及幕府,还恐怕会倾覆国家。在此关头,怎能不再三深思呢!我有一计,不如奏请主公遵从周公诛杀兄弟的方式,对外抚宁天下,对内安定宗族社稷。古人的‘治理国家的人不能顾及小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比家国沦亡、身败名裂要好得多啊!”长孙无忌说:“我也早有这种打算,一直没敢说出来。您现在所说的,与我的想法相合。”长孙无忌于是入见秦王献策。李世民召来房玄龄,对他说:“危险的征兆已呈现迹象,应该怎么办呢?”房玄龄回答说:“国家遭逢患难,古今没什么不同,不是英明的圣人,不能平定它。主公功盖天地,符合君临臣民的预兆,自有神助,不靠人谋。”

贞观元年(627),房玄龄代替萧瑀任中书令。唐太宗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房玄龄晋爵邢国公。唐太宗对诸位功臣说:“朕奖励你们的功勋,给你们划定的封邑,可能有不当之处,现在你们可以各抒己见。”

贞观元年,太宗论功封赏了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五人。

唐太宗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进言说:“高祖刚举义旗,臣就率兵赶到。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帮刀笔吏功居第一,臣有些不服。”太宗说:“义旗初举,人人追随,叔父虽然率兵前来,但不曾身经战阵。山东没有平定时,叔父受命出征。窦建德南侵,叔父全军覆灭。刘黑闼叛乱,叔父随军前往,方才破敌。房玄龄等有运筹帷幄之策、安邦定国之功。汉朝的萧何,虽然没有征战的功劳,但他指挥谋划、助人成事,因此功居第一。叔父是皇家至亲,对你的确没什么可以吝惜,但朕却又不可因此私情而让你与功臣接受同等的赏赐。”起初,将军丘师利等都居功自傲,准备陈说怨愤,等见到李神通理屈后,他们互相议论说:“陛下赏赐极为公正,不徇私情,我等怎能妄加陈述呢?”

治世名相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任命房玄龄为太子太师。房玄龄坚持不受,改任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后来,房玄龄又代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左仆射,封爵为魏国公,并监修国史。房玄龄总管百官事务,虔诚恭谨、日夜操劳,尽量做到事事处理恰当。他精通吏事,审定法令意在宽平,用人不求全责备,从不以自己的长处来衡量别人,随才录用,不拘贵贱,被时人称为良相。

贞观十三年(639),房玄龄为太子太师。房玄龄再三上表请求解除尚书左仆射职务,太宗下诏书说:“选用贤能的根本,在于无私;侍奉君上的道义,责在当仁不让。列圣所以能弘扬风化,在于贤臣能协力同心。你忠贞庄重、诚信贤明,为我草创王业,助成帝道。你执掌尚书省,使百政通和,辅佐皇太子,实众望所归。但是你忘记了那些大事,拘于这点小节,虽然恭敬完成教谕事务,却要辞去宰相职位,这难道就是所说的辅佐朕共同安定天下吗?”房玄龄于是兼任太子太师。当时皇太子要行拜师礼,已备好仪仗等待。房玄龄深加谦退,不敢进见,于是回家去了。有见识的人都推崇他的谦让精神。

房玄龄认为自己居宰相位十五年,女儿是韩王妃子、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实在是极为显贵,于是频繁上表,请求辞去职位。太宗不批准,并下诏宽慰。贞观十六年(642),房玄龄又与高士廉等人一起撰成《文思博要》,受赏赐丰厚。官拜司空,仍然总掌朝政,依旧监修国史。

房玄龄上表辞官,太宗派遣使节对他说:“过去留侯张良让位、窦融辞去富贵是惧怕功名太盛而招惹祸端,是知进退,善察时势,所以前代人加以赞美。我知道你也想追随往日贤哲,这应当嘉奖。然而,国家一旦失去像你这样的良相,就如同失去双手一般。公若体力不衰,就不要再辞让了。”房玄龄于是停止推让。

贞观十七年(643),房玄龄和司徒长孙无忌等人的像被画在凌烟阁上。对房玄龄的赞词说:“才能兼有辞藻,思虑化入神机。为官励精守节,奉上尽忠忘身。”

房玄龄荐贤

杜如晦,字克明,好谈文史,有应变之才。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召其为兵曹参军,不久又任其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李世民手下那些有才干的人,被唐高祖调走很多,李世民为此很懊恼。房玄龄则劝他道:“王府臣僚中离去的虽多,但不必可惜。杜如晦这个人具有远见卓识,可称为王佐之才。如果主公甘心守藩,就不必用他;如果主公要经营四方,那就非有此人不可。”李世民大惊道:“你要不说,我差点儿失掉他。”于是,李世民禀告父皇批准杜如晦为自己府中的官员。

李世民征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时,杜如晦成为他帐中最得力的谋臣,为众人所信服。杜如晦以功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食邑三百户;并兼任文学馆学士。李世民命人为文学馆十八学士绘像,杜如晦名列其首。褚亮受命作赞,写到杜如晦时说:“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房玄龄称:“杜如晦这个人具有远见卓识,可称为王佐之才。”

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阴谋陷害李世民,最担心的就是李世民手下的杜如晦和房玄龄,因此他们迫害李世民的第一步便是向唐高祖进谗言,把房、杜二人从李世民身边调离。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争权至白热化时,杜、房二人又秘密潜回秦王府,帮助李世民一举诛灭李建成、李元吉,登上皇帝的宝座。

房谋杜断

李世民称帝后,杜如晦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当时的台阁规模、典章制度均出自二人之手,人们都把房、杜比作汉初的良相萧何、曹参。贞观三年(629)末,杜如晦患病,乞请离职。李世民见他无法治事,只得答应,俸禄如旧。对他的病情,李世民极为关注,派名医去为他治疗。

贞观四年(630),杜如晦过世,时年四十六岁。杜如晦病危时,李世民亲临府上看望杜如晦,并加封其子。杜如晦死时,李世民十分悲痛,停朝三日。李世民还沉痛地嘱咐著作郎虞世南道:“我与如晦,君臣义重。他不幸舍我而去,追念其在世所建的功劳,我未免肝肠欲断。你要体会我这种情怀,给他写一篇碑文。”

一次,李世民吃瓜时忆起了杜如晦。他心下悲痛,停口不吃,叫人拿着剩下的一半瓜送往杜如晦的灵前祭奠。他还曾赏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并对房玄龄说道:“当年你和杜如晦一起辅佐我,今天赏赐物品,却只有你一个人了。”说着又流下了泪水。唐太宗李世民如此恩遇亡臣,使其他大臣大为感动。

读史学成语

无计可施: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例句:他非常顽皮,不爱学习,家长对他已是无计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