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少年简读版·第6卷:旧唐书 新唐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太宗本纪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英明神武,才智不凡,早年跟随高祖起兵,东征西讨,功劳第一。即位以后,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贤明之臣,并能从善如流,因此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四方归附,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被后人津律乐道,颂扬备至。

少年英才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开皇十八年(598),李世民出生于武功县的李渊别馆。据说,他出生时有两条龙在馆外游戏,三天后才离开。李世民年仅四岁时,有个自称善于相面的书生见到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会生出贵子。”见到李世民后,书生说:“这个孩子有龙凤之姿,快二十岁时,一定能够济世安民。”李渊害怕这事泄露出去对自己家不利,便想杀死那书生,但书生忽然消失不见了。因此,李渊以“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世民”。

李世民幼时便见识高超,处事果断,为人不拘小节,人们都认为他很不平凡。

大业末年,隋炀帝在雁门(今山西代县)被突厥围困,李世民应召前往救援,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军营。即将出发时,他建议云定兴说:“一定要设置疑兵,虚张声势,让敌人不知虚实,望尘而逃。否则,敌军知道我军兵力不足,就会全力进攻,我军就难以取胜了。”云定兴采纳了他的建议,敌军果然逃走了。

据说,李世民出生时有两条龙在馆外游戏。

父子举兵

李渊镇守太原时,李世民十八岁。当时,高阳的叛军首领魏刀儿,率众前来攻打太原。李渊率兵迎击,结果陷入敌阵,不得脱身。情急之下,李世民率领精骑兵突围而入,张弓射敌,所向披靡,从敌阵中将李渊救出。这时步兵也赶来了,父子二人奋力出击,大败敌军。

当时,隋朝已经病入膏肓,李世民知道天下必将大变,于是礼贤下士,收养宾客。那些豪侠之士都乐意为他拼死效力。在李渊举兵后,李世民就率兵攻克了西河,被任命为右领大都督,统率右三军,并被封为敦煌郡公。

李渊向长安进军,途中必经霍邑,隋朝将领宋老生率领两万精兵驻扎在这里,如钉子一般阻挡李渊前进。当时连降大雨,军粮已尽,李渊和裴寂商量准备撤军回到太原,以后再行动。李世民极力劝阻,李渊不听,并且督促他赶快撤退。李世民于是在军营外号啕大哭,哭声传入营帐中。李渊将他招来,问他为什么哭泣,李世民说:“我们本来举的是义兵,进军作战就必然胜利,撤退就必然人心离散。人心一旦离散,后面又有敌军追击,我们很快就要丧命了,所以悲伤。”李渊如梦方醒,于是打消了撤军的念头。

不久,雨过天晴,李渊率兵进逼霍邑。李世民担心宋老生不肯出战,于是率领几个骑兵先到霍邑城下,举起鞭子,指挥调度,装出要围攻的样子,以此来激怒宋老生。宋老生果然发怒,打开城门,出兵应战,背靠着城墙摆好阵势。李渊和李建成在城东列好阵势,李世民和柴绍在城南列阵。宋老生向李渊、李建成的军队发起冲锋,李建成在慌乱中落下马来,唐军纷纷退却。

就在这时,李世民带领骑兵如利箭一般冲入敌阵,将敌军拦腰截断。大军紧随而至,将敌军打得大败,宋老生也被杀死。霍邑就这样平定了。

李渊等人来到河东后,关中的豪杰之士纷纷归附他们。李渊统率三军,很快攻入京城。掌管政务后,李世民担任内史,封秦国公。

平定四方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一。因此,李世民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武德元年(618)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多场大战役。

破薛举,并在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来自西方的威胁。

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州、汾阳失地,巩固北方。

在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一举歼灭河南王世充集团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从此以后,李世民威望越来越高。在虎牢关之战后班师返京时,李世民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武德四年(621)十月,李世民受封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允许李世民的天策府可以配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英才,以备咨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武德七年(624)秋天,突厥的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兵南下,侵扰关中一带。为了远离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有人劝说李渊迁都,李渊被说动了,真的派人开始寻找新都地址。萧瑀等人虽然认为不妥,但都不敢违逆李渊的意思,只有李世民反对迁都。李世民说要效法汉代的霍去病,率兵击破颉利可汗。李渊很不高兴,但还是派遣李世民巡察边境。李世民回来后,很坚决地奏请不要迁都,李渊这才作罢。

凌烟阁画像

李世民功高位显,对太子李建成构成了危胁。武德九年(626),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勾结,企图谋害李世民。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谋划,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于是李渊将李世民立为皇太子,政务也全部交给他处理,并在同年八月将帝位禅让给他。

同年,突厥的颉利可汗入侵唐朝,大军一直打到渭水的北岸,离长安城很近。颉利可汗派遣将领执失思力进入唐朝打探虚实。李世民将执失思力囚禁起来,然后只带六名骑兵来到渭水与颉利可汗隔岸对话,谴责他违背盟约。李世民的无畏气概让突厥受到震慑,不敢轻举妄动。

不久,大军相继来到。颉利可汗看到唐军兵力强盛,又得知执失思力被拘禁,心中很害怕,于是就向李世民求和。李世民答应了,并杀死白马与颉利可汗订立盟约,而后班师回朝。

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把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五人评为一等。李世民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很不服气,他对李世民说:“太原起兵的时候,臣第一个响应,赴汤蹈火,不辞辛苦。房、杜二人不过舞文弄墨,从来没有冲锋陷阵,功劳却比我大,官职也比我高。这实在不公平!”李世民听了之后,就把李神通过去怎样被窦建德打败,后来又败给刘黑闼而仓皇逃跑的事实,一件件地摆了出来,说:“叔父是国家的至亲,我怎么能不信任呢?但是,治理国家不能以私废公!”李神通满脸通红,低头不语。还有一些将领,原来是唐太宗早年为秦王时候的老部下。李世民当了皇帝,他们没能得到高升,很不满意,吵吵嚷嚷地说:“我们这些人多年来鞍前马后,出生入死,今天反倒不如李建成手下的人!”李世民对这些人说:“选拔人才,不能分新旧、先后。新人贤明,旧人愚笨,我只能用新人,不能用旧人。你们有怨言,是因为你们没有为国家着想。”

贞观十七年(643),李世民为了表彰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下令把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尉迟敬德、李靖、秦叔宝、程知节等二十四名功臣的像画挂在凌烟阁上。这就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凌烟阁画像”。画成以后,李世民经常去观赏,表示对功臣的赞赏和纪念。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在许多有才能、有卓识(高明的见识)的文臣武将的辅佐下,李世民不但平定了中原,降服了边境;而且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

首先,他恢复了“均田制”,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分田百亩,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二十亩为“永业田”。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并多少限制了豪强对土地的兼并。“均田制”为唐朝前期的富强提供了物质基础。

贞观之治

其次,李世民推行了“府兵制”。府兵叫卫士,由政府从民户中点集,二十一岁应征,六十岁免役。卫士平日务农,农闲时集中到一处受训。府兵服役的时候要自备兵器资粮,分批轮流守卫京城或边境。一旦发生战争,朝廷下令征集府兵,交给大将统率。战争结束以后,大将回朝廷,府兵回兵府。这种兵制叫作“寓兵于农”,就是从农民中征召士兵,兵源比较有保证;同时把部分军需品转嫁到农民身上,减轻了国家的军费负担。兵将不能长期相守,避免有野心的将帅拥兵割据。

最后,他还注意减轻赋税和徭役,提倡节俭,不大兴土木。

由于采取了这些有力的措施,在李世民在位的二十多年中,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都发展到了空前的盛况。国内一派繁荣景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边境以外的一些部落都来归附,各国商旅来往更是络绎不绝。这时候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封建国家。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李世民在含风殿驾崩,终年五十二岁。他留下遗诏,让皇太子李治在灵柩前即位。李世民被安葬在昭陵,庙号为太宗,群臣为他上谥号为文皇帝。

读史学成语

虚张声势:张:铺张,夸大。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

例句:敌人虚张声势,其实是在努力掩藏自己的恐惧。

赴汤蹈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例句:无数革命先辈怀揣着必胜的信念,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