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几年一直在脑科学、心理学和媒体传播两个专业领域跨界传播,传播知识也学习知识,这过程中时常有豁然开朗的收获,这样的好感更坚定了我跨界传播的决心。
成为国家心理咨询师,就像打开心理学的一扇窗,也没想到,持证这事儿会成为《心情咖啡馆》最初的策划缘起。《心情咖啡馆》一开播就接连不断收到私信留言,几年前用小五号字整理已经排版排到第94页半,如今用“不计其数”形容也是贴切了。
人得保持自省谦虚,也必须懂得实事求是的自我表扬,《心情咖啡馆》从最初周播一期,到每周末播两期,再到周一到五每晚播出,近7年来一直常居本地区同时段收听率第一,官网之外的平台点播量早已超过千万。大家说“你的声音好好听好温暖!”、“好棒!竞争这么激烈的时段还能保持高收听率!”,在这里感谢所有小伙伴的真爱。为了保证呈现质量,最初每期节目都会用大半天时间准备洋洋洒洒6、7页纸的专业文稿,以至于后来做节目做策划也习惯了粮草先行,所以若说《心情咖啡馆》好听,真不是偶然。
写《捕脑》的一大动力来源就是《心情咖啡馆》。
“不计其数的留言”是无数人揣着自己的故事,无处表达无从宣泄,没有理解和关怀,只在夜里独自神伤,更让我震惊的是这个现象的普遍性,就像天黑后亮起的万家灯火一样密密匝匝,时常冷不丁牵扯我的脑神经,让我一想起就下意识咬紧牙关深呼一口气,于是《心情咖啡馆》的开馆,也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在媒体人主持人这个职业身份之外,我想再做些什么!”。
这些年,除了主持栏目和活动、受邀讲课开讲座,我也策划项目,打造了公益演讲融媒项目,很高兴因此收获了奖项和口碑,也更感觉在让先进的科学知识更好的“落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更大的实用价值这件事上,需要更多支持的声音和力量。
这些年,心理学脑科学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但大众对心理学的认识更多还停留在临床应用,比如心理咨询,或是具体到某一种咨询疗法,而这其实都只是心理学的一小部分,心理学的研究涉及认知、情绪、思维、知觉、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同样,大众对脑科学也一知半解,脑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研究脑认知、意识与智能的本质与规律,它和心理学有一些相同的研究部分,像认知、情绪、行为等一些问题,就可以通过核磁共振功能成像、生物传感等方式研究大脑的某个运作状态得到解答,比如压力会影响“脑神经生成”、积极情绪可以提高绩效,激素水平会影响共情、信任感等等,男女不同的大脑运作会导致不同的情绪行为表达等等。
高兴的是,在传播过程中时而能听到惊叹声“原来如此,这些事情都是有生理基础的啊!”。是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的认知状态、人际关系、存在感幸福感都是被情绪感受和言行举止影响和决定的,而所有的情绪感受和言行举止,就取决于我们大脑精密运作的这个物质基础。精神感受是无形的,但通过脑科学,它可以有量化体现。
本书针对的是职场主题,因为相当一部分留言提及的困惑都源于职场,这些case经过处理后都放在了书里。确实,作为成年人,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职场,朱德庸先生说:“你可以不上学,你可以不上网,你可以不上当,你就是不能不上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每天除了休息和进食,几乎都在做与工作有关的事,换言之,我们在职场和同事相处的时间甚至远多于我们和家人爱人朋友相处的时间。
人都说,职场是江湖,有风浪有风险,要想在江湖中找到傍身之地,就必须不断寻找、不断奋斗,在寻找和奋斗的过程中,各种职场问题扑面而来。总结发现归根到底职场问题的根源都是心理问题,问题就出在自我认知、情绪控制等等,而清晰的自我认知、良好的情绪控制和识别能力、较高的情商等这些都是纵横职场的重要武器。
《捕脑》这本书,是我整合了所掌握的脑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这些年《心情咖啡馆》分享及开导过的无数案例的综合呈现,希望能为我们的职场奋斗提供一些“补养”,希望脑科学和心理学能帮助我们完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的解惑,希望我们都能从藏着无穷密码的大脑中捕获智慧、挖掘潜能,希望我们都能在江湖中游刃有余、成就自我。
最后要谢谢给与支持的各位,谢谢脑科学专家沈政老师、杨志师兄、林思恩师姐,他们在我学习脑科学、策划相关项目中给与了莫大的启发和支持;谢谢我所有的心理学老师,他们都是国内权威专家,他们的传授和分享让我充满自信和动力;谢谢所有志同道合的好友和同行小伙伴;谢谢我的领导和单位给予我足够的创作空间,谢谢这些年支持《心情咖啡馆》的所有受众,尤其是要谢谢我的家人爱人,是他们启发了我的创意,是他们陪伴并支持我度过了没日没夜的创作过程。